当阅读者不只是盲目地跟从作者的论点,还能和作者的论点针锋相对时,他最后才能提出同意或反对的有意义的评论。
对于阅读者而言,读懂一本书是作者与阅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并不代表阅读者全盘认同作者,而是阅读者通过对本书的诠释理解,与作者达成认知共识,在此基础上,阅读者有自己的想法和评判依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是同意论点,或不同意立场。
阅读者应没有偏见、没有情绪化地,表达自己与作者在某一点上的争议。理想化的辩论应满足三种条件:
1、注意争辩时带进自己的情绪或当场引发的脾气;
2、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设摊出来,好的辩论不会为假设而争吵;
3、争论可能存在派别之争,应尽量尝试不偏不倚,参与辩论的人应从对方立场着想。
当阅读者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作者的书,但并不同意作者的论点,他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声明:
1)作者的知识不足 —— 说明作者缺少某些与他想要解决问题相关的知识;
2)作者的知识有错误 —— 说明作者的理念不正确,可能源于作者某方面知识缺乏;
3)作者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 —— 说明作者的推论缺乏连贯,或者说的事前后矛盾
4)作者的分析不够完整 —— 作者没有解决一开始提出的所有问题,或没有用尽资料、没有表达相互关系、没有创作与众不同的想法。(任何书都存在不够完整的方面 / 阅读者可以对本书暂缓评论)
1、2两点存在相互关联性。知识不足,就可能造成知识错误;知识错误源于某方面的知识不足。这两者合在一起传递的信息是作者论点设定的前提存在一定缺陷,提供的证据与论点可能不够充分。
第3点与1、2点也存在相互关联性。作者如果没法照自己提供的证据或原则得出结论,意味着他的推论不够完整。如果作者设定了完整的前提,但结论却存在问题,则意味着他的知识是有错误的。
前三点与作者的共识、主旨、论述有关,是作者开始写作时要解决的问题。第四点是整书架构的问题。比较作者在分析论点时的完整性,才是真正有深度的比较。书里有效且突出的论点有多少,可以当做评断其完整性的参考。
回顾总结: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说什么
1)根据书的种类与主题进行分类;
2)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书在说什么;
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列举全书大纲,列举各部分大纲;
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诠释全书的内容——搞清楚书中详细内容,作者如何写出来的
5)诠释作者书中的关键字,与作者意图达成共识;
6)在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要说什么,找到相关句子,重新架构;
8)确定哪些问题已解决,哪些未解决,判断哪些作者知道自己未解决
第三阶段:该如何评论一本书(沟通知识而非无意义争论)—— 这本书有意义么?
阅读礼节方面
9)明确自己读懂全书(完成大纲架构,能诠释全书)前,不轻易批评;
10)不争强好胜,辩论到底;
11)在评论前,明确自己评论的内容,是基于知识还是个人观点
批评观点的标准(前三点如果无法提出相关佐证就必须同意作者说法,第四点可做暂缓评论)
12)证明作者书中内容存在知识不足的方面;
13)证明作者书中内容存在知识错误的方面;
14)证明作者书中内容存在不合逻辑的方面;
15)证明作者书中的分析与理由存在不完整的内容
这些内容时衡量阅读层次的理想标准,有的书需要精读,有的书只需要浏览,阅读者需要学会依照一本书的特质,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来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