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这样做,会毁了孩子一生
吃过晚饭,带着儿子到小区花园散步,途中遇到他班上的同学小欧,正由妈妈带着也在散步。两个孩子很快玩到一起去了。考虑到两个孩子正处于活跃好动的年龄,一忽儿跑这里一忽儿跑那里,我便告诉儿子,爸爸在一旁跑步不会走开,有什么事可以过来找我,并交代儿子注意事项后,就在旁边开始慢跑起来。小欧的妈妈则不放心,两个孩子玩到那里她就跟到那里,几乎寸步不离。孩子趴到地上她说脏,孩子爬到大石头上去她说危险会摔下来,两个孩子互相追跑她阻止说会跌倒……孩子玩的过程中,不时听到她大呼小叫,不许孩子这不许孩子那。不一会,小欧就瘪着嘴对妈妈说“没劲,不玩了!”。面对这样的妈妈,不要说孩子会觉得没劲,我在一旁听得都受不了。
小欧的妈妈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孩子的担心,出于对孩子的爱和保护。但是她不知道,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孩子一生。
一是极易导致亲子间的对抗,疏远亲子间的感情。
二是容易打击孩子探索外界的积极心理和征服目标的自豪感,减少孩子的直接体验和经历。
三是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没有自主,没有选择权,不能成为自己,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不愿选择,不会选择,形成对父母或别人的依赖。
四是在孩子最需要鼓励和支持的时候,得到的却总是反对和否定,容易导致孩子的挫败心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也不利于孩子构建强大的自我,会让孩子经常处于一种无力状态。
担心,是对孩子的诅咒
小欧的遭遇还道出了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太多的恐惧和担心。小的时候怕孩子吃不好影响身体的发育;大点了怕孩子到处乱爬弄脏了衣服,把细菌带入口中生病;再大一点怕孩子乱跑、乱跳摔伤出危险。既怕饿着、渴着,又怕冻着、热着、磕着、碰着。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担心也在不断地加剧和增多:孩子上学了,担心孩子学习不好,成绩不如别的孩子;青春期了,担心孩子早恋、担心孩子上网、担心孩子厌学……
不知大家听过 “墨菲定律”没有?“墨菲定律”里有这样一句:
If you are worried about some sort of happens, then it ismore likely to occur。
翻译成中文就是“你担心什么,就会发生什么”。我们也确实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每天早上父母总是提醒孩子要带这带那,这些孩子偏偏总是丢三落四;一天到晚父母总唠叨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些本来挺上进的孩子却越来越不争气。担心,是大多数父母的常态,担心孩子太小没有判断能力,担心孩子被漫画和动画片吸引,担心孩子不会选择合适的图书,担心孩子没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大学专业……结果是,这些担心往往真的发生了。所以我们说,担心,是对孩子的诅咒。
与其担心,不如祝福
信任,是孩子成长的滋补品。心理学家认为,追求信任,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每个正常人的普遍心理,也是一个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内驱力。信任的心理机制对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鼓励作用。
孩子在磕磕碰碰中学会了走路;在到处触摸中学会了探索和学习,慢慢完成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在与小朋友的打闹中学会与人交往;在生活的实践中磨练了受挫的能力;在不断地犯错中积累纠正错误的经验,以防成人后犯大的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的首先是父母的信任。对孩子的信任,能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也能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苦涩。孩子会在父母信任的目光和言语中,从摔倒的地方爬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成长的最大支持和动力,是孩子成长的滋补品。
信任,是孩子自信的催化剂。心理学表明:人,总是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一个人发现自身的价值,往往是通过别人的信任而实现的。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充满自信,但是经常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孩子的不信任。生活中,我们通常会听到“别动,这个你不会”、“停下,妈妈来弄”这样的话。没有让孩子来试试,怎么就知道孩子不行?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希望得到家长的信任,以此来获得自信以及对自我的认可。父母的信任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对的,从而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可以说,父母的信任是孩子建立自信的催化剂。如果我们家长能对孩子多一些信任,多一些鼓励,少一点否定和打击,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比现在的他们更自信、更优秀!我们的家长,总是在不经意间打击和摧毁孩子的信心。我们在羡慕别人的孩子的同时,是否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什么造成了你的孩子和别的孩子的差距?到底是孩子之间有差距,还是家长之间有差距?
信任,是亲子关系的润滑剂。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对家长有一种特殊的信赖。他们自然地把父母看成是自己学习上的蒙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和感情上的挚友。他们也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能像朋友一样和父母平等的交流。他们认为,只有父母的信任,才是真实、可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