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所有人都知道何为美的时候问题就大了呢,用数学思维来解题可能是这样:条件是当美是个比较级的时候。此时所有人都知道何为美,那么美只能是入门级的美才能让所有人都觉得美。越高一个级别的美,就只有越少的人能理解到。毕加索的美只有极少数人能懂。
所以问题就是,当所有人都知道何为美,此时的美是最低层次的美,此时的善是紧紧比人性底线高一点点的善。如此,岂不是斯恶已,斯不善已。
可不可能有一个基础的标准,大家都能认同,同时又是美的呢。答案是,不能。美只能是个比较级,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层级,不同知识水平下,美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要所有人都认同的美,只能是生物属性下认知的美才有可能符合所有人的审美。
我能想到的是,对称,黄金分割。除此之外似乎已没有能在人类级别上达成共识的。
这样想想,就真的很可怕。皆知善之为善,什么样的善是天下人皆知?似乎无法探知到人类的底线。人类普遍爱狗,狗是人类公认的最忠诚的好朋友,可虐狗灭狗的并不这么想。公认的善的底线是什么?不虐待妇女和儿童似乎是统一标准,在战争和人性面前,一样一文不值。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听起来就像一个鬼故事。
道德经-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解】
天下人都知道怎么样才算是美,麻烦就大了;天下人都知道怎么样才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实有是从虚无中生长出来的,困难是由容易的衬托才显得困难,长由与短相互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靠而存在,单音与回声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接随而成顺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用语言指导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但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但不仗恃己力,成就万物而不因此自居有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
天下都知道什么样子才可以称得上美的时候,也就有了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如何才能称得上善的时候,也就明白了不善的定义。
因此,实有和虚无相伴而生,困难和容易相辅相成,长与短通过互相比较而得以显现,高与低互相依靠而得以存在,单音与复声和鸣而成就曲调,前与后互相追随,自古便一直是这样。
正因为这样,圣人才在处事方面采取了“无为而治”的做法,实施不加干涉的教化方针,任凭万物自然生长。给万物生命而不因为这一点而将其据为己有,养育万物也并不因此而自恃能力甚高,帮助万物成就自己而并不会居功自傲。
只有身兼功德而不自恃功德,功德才能不散去,才能成就不朽之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