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六·一九】
乙酉乡试,徽州汪秀才廷昉,以诗受业。《路过淳安》云:“扁舟一叶枕江滨,邑小如村俗尚淳。出郭千家围竹木,浪游五日识风尘。云垂有脚疑成雨,水落无声欲断津。偻指故园归信早,天涯极目倚闾人。”俄而竟以丁忧归。
乙酉,指乾隆三十年,1765年。
徽州,一般指徽州府,古代行政区划名。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徽州府府治在今歙县县城徽城镇。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已成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民国元年废府留县,原领六县直属安徽省。1934年由于蒋介石“剿共”之需要,婺源被划入江西。1947年抗战胜利后划回徽州地区。1949年5月2日,婺源被四野解放,因为江西亦为四野解放,为统一军管问题,婺源又被划入江西省。1949年5月13日,中共成立徽州专区。1987年为响应中央打好黄山牌以发展旅游业,绩溪县被交换而划入宣城。1987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徽州地区与县级屯溪市成立地级黄山市。徽州的历史地理继1912年废府留县、1934年婺源隶赣后再次被人为地割断了,给徽州一府六县百姓、给热爱徽州文化的人们留下了难以平复的伤痛和遗憾,这是行政区划史上的一大败笔。
汪廷昉(生卒年不详),字晓山,号研芗,砚香。休宁人(今安徽黄山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曾知松江府南汇县,署理太仓知州,历苏州府海防同知、松江府知府、户部湖广司员外郎等。
淳安,杭州市下属县,在浙江省西部,是全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县。但今日淳安与古代的淳安县只是名称上的延续,古代淳安已经淹没在新安江水库之下。淳安县,始建于建安十三年(208),历一千七百七十三年。初名始新,后七易县名,于宋绍兴元年(1131),定名淳安,以淳而易安得名。淳安县在1958年前,分为淳安、遂安二县,1958年二县合并为淳安县(县治在贺城),属金华专员公署。1959年新安江水库形成,贺城沦为水域,县治迁至排岭镇(新城)。1964年淳安县从金华专员公署分出,隶属杭州市。
云垂有脚,指云脚,音yúnjiǎo,云脚一般指远处暗云垂下的雨幕。唐·李贺《崇义里滞雨》:“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也指低垂的云。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有时也代指茶。宋·梅尧臣《宋着作寄凤茶》:“云脚俗所珍,鸟觜夸仍众。”金·元好问《赠任丈耀卿》:“茶灶漫煎云脚散,莲舟清啸月波凉。”所以将云脚代指茶,是宋代的饮茶习惯为点茶。宋·蔡襄《茶录》载:“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茶叶研成末后点水调成膏状,再加沸水,以茶筅快速搅拌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汤多了茶水起不了白沫,称之为“云脚散”。茶多了则稠如粥,叫做“粥面聚”。明·陆树声《茶寮记·烹点》:“云脚渐垂,乳花浮面则味全。”此处,是把打起的茶沫视作白云,故有“云脚”喻茶之说。明代饮茶方式改点茶为泡茶之后。这一说法渐渐淡出诗词。
水落无声欲断津,意思是雨水无声降落河水暴涨将要阻断渡口。此处,“津”的意思是渡口。《尚书·禹贡》:“东至于孟津。”
偻指,音lǚ zhǐ,意思是屈指而数;屈指。出自《荀子·儒效》:“虽有圣人之知,未能偻指也。”元·李冶《敬斋古今黈》卷五:“大抵偻,曲也,未能偻指,言未能曲指以一二数也。”明·宋濂 《生生堂记》:“偻指计之,诚甲子一周矣。”清·丘逢甲《汕头海关歌》:“岁十万人出此关,偻指来归十无四。”
归信,音guī xìn,释义:1、指专信,即偏信,或特别相信(某人、某事)。《后汉书·申屠刚传》:“今玺书数到,委国归信,欲与将军共同吉凶。”译文:今(更始帝)几次发来诏书,委以国家大事表示专门信任,想与将军同心共命齐赴吉凶。2、犹归依,附从。若皈依佛门亦可称归信。南朝·齐·萧子良《净住子净行法门·开物归信门》:“生增上心,忏悔灭罪,去诸屋累,乃可归信。”但在本条诗话中,“归信”一词应该是归家行程的音信消息。例:唐·孟郊有《归信吟》诗:“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倚闾,音yǐ lǘ,谓父母望子归来之心殷切的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六》:“女(你)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闾:古代里巷的门。靠着家门向远处眺望。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唐·杨炯《从甥梁錡墓志铭》:“望吾子者,空怀倚闾之叹;嗟余弟者,独有亡琴之悲。”宋·楼钥《送潇宰富阳》诗:“三年待汝归,二亲真倚闾。”亦作“倚庐”。
“‘偻指故园归信早,天涯极目倚闾人。’俄而竟以丁忧归。”袁枚比较相信“诗谶”,在此,汪廷昉写的“偻指故园归信早,天涯极目倚闾人”诗句,意思是“我屈指计算旅程,应该告诉家中会早点归家的音信,家中还有倚闾而望待子归来的父母啊。”没有多久,竟然真的因为家中老人去世而返回了。袁枚觉得应该是汪廷昉的诗句“一语成谶”,故特别记录下来。
(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