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给了我多少焦虑和慌张,也就给了我多少热情与希望。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网络自媒体给无数人的生命推开了一扇窗,自此人生轨迹都换了模样。
从前等待他们的可能只是单调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地里刨食,靠天吃饭。
抑或农闲时节呼朋引伴,麻将烧烤。
或是撇家舍业,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寄钱回家。隐失在一片繁华里,只在春运迁徙季汇成汹涌的河流。
现在,粉丝经济当道,网络视频平台给了他们在乡土之上的另一种选择。
直播、短视频,田间地头生产养殖也都有了大量观众。
@华农兄弟普通女孩子也能凭借一技之长在工厂格子间之外找到上升空间。逆袭翻盘做富婆,又美又靓把名扬,爱情事业双丰收。
@萌大雨YUYU当然不得不提为疲惫人生供氧接盘的土味视频。
@可爱的国产老炮诸如乍一见会被吓到的用力极猛的短视频。
在人潮汹涌的街头商场上演自制版琼瑶苦情戏。以饱满澎湃的感情、尬而戏精吸精。
土味视频vs琼瑶当然也少不了一些地域特色。
诸如“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苏爽流套路——“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的我你高攀不起”;
或是“一声兄弟,一生兄弟”的义薄云天;
或是聚众斗舞(社会摇),社团“火并”;
或是彩排些地域方言高速特快搞笑剧,老铁来啦双击666……
甚至为吸粉吸金做一些大胆吃播作死挑战,博眼球出位表演。
可他们又是矛盾集合体。
一方面,他们位于网络鄙视链的底层,大家蜂拥而上居高临下讽刺他们愚蠢荒谬;另一方面,他们又有着广阔的观众群体,魔性的魅力,激发某种深广悠长的情感共鸣。
故事FM对一位在直播领域小有名气的东北大哥的采访,为我推开另一扇窗。
从前只看他们台前忙碌,装疯卖傻,拟痴作狂。可离开镜头,卸了妆轻松融入人群的他们又是怎样的呢?
大哥很实在,只说了一句——
他们并不理解,我们这样做,背后藏着多大的利益。
是啊,群嘲他们的疯狂愚蠢似乎成了某种政治正确。
可他们也只是谋求生路养家糊口,抑或顺应时代捞金致富的普通人。
如果在室内直播有如天桥卖艺般才艺表演,就足以养活一家老小还有盈余呢?
如果在人群中朝头上泼啤酒尬演苦情戏,或追火车“臣退了,这一退就是一辈子”。足以月入两万呢?
相信这个价码已经足以打动很多人。
如果继续加码呢?月入十万呢?
100%的利润,足以哄动很多人铤而走险了,何况只是人前扮个土气傻瓜,人后闷声发大财呢?
寻求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
很多人自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伏地待割的韭菜,站起来走出去动起来成了割韭菜的人。
这么看来,大家不过是手段不拘一格,吃相千姿百态。一不违法二不蓄意损害他人,有什么值得诟病的呢?
可还有避无可避的一点——“注意力经济”衍生的现代精神鸦片。
很多创业工厂点子孵化仓都在致力发掘人性的阴暗面和人类的弱点。最大化占据你的注意力,增大平台声势,盘剥吸金。
消费时代,稍不留神就要姓韭名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