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最牵动国人心弦的莫过于7.20郑州特大暴雨事件。7月20日晚,当网友们还在津津有味的啃着“吴某凡与都某竹事件”的大瓜之时,郑州特大暴雨事件现场的照片及视频突然在微信群、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被曝光并遭到疯狂转载。由于罕见的特大持续降水,郑州市内发生严重内涝,交通系统瘫痪,马路上的水位漫过了行人下半身,车辆被洪水淹没,雨水倒灌入地铁隧道和车厢,几十万市民被困在“汪洋大海”中面临断水断电断网的恐慌。其中,地铁五号线车厢内有老人、小孩及孕妇在内的500多名乘客被困在淹至胸口的污水中近四五个小时才脱险,12人经抢救无效死亡、5人受伤。
一时间,网上舆论一片哗然,为何市政府在连续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后没有及时采取停课、停业的防御措施?在雨水倒灌进入隧道,甚至造成多个地方电力中断的危急情况下,地铁5号线为何没有停止运营?郑州市作为河南省海绵试点城市,已经投入了近500多亿元建设海绵城市项目,为何遭遇暴雨后内涝还如此严重?作为特大型省会城市,在地铁五号线乘客向外发出求救信息后,救援人员为何在近4小时后才赶到现场?在汛情形势严峻、遇难人数攀升、救援信息刷爆自媒体平台之时,为何官媒没有及时发出风险警告并报道灾情现场?甚至有人将此事上升到了政治制度的优劣性上,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地方主管部门在高度中央集权的制度下缺乏相应的自治权和决策权,只能惯性的依赖僵化、低效的“层层上报,级级审核”的决策机制。
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看着行人被漫天洪水卷向远方之时的恐慌和无奈,看着地铁乘客被困在冰冷、昏黄的泥水里瑟瑟发抖,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打捞起来后奄奄一息……作为一名理性的法律人,在观看了自媒体平台传播的现场照片及视频后,内心同样充满了凝重和压抑。
反观这几天媒体持续报道的灾情现场,巩义市气象局局长赵建彪在参加完全省防汛调度会回来的路上因遇到强降雨被洪水冲走;实习医生于逸飞在逃脱地铁隧道后又穿上白大褂折回去抢救伤员;人民子弟兵于7月20日当晚还在暴雨中加固黄河堤坝,封堵河口;郑州陇海西路消防站的队员在经历了4个小时后将150名幼儿园师生成功救出;路边群众本能的冲进齐腰高的水流中营救处在湍急水流中的陌生人;七省消防救援队伍第一时间紧急驰援河南防汛、抢险救灾;一些饭店、图书馆,KTV,健身房等整夜开放,以供被困在外面的群众落脚;郑州市近两万多市民自发加入志愿者队伍参与救援……忽然间,内心又充满了力量和希望。
正所谓,心若向阳,生活处处都是阳光。同一个事件,我们所关注的角度不同,看法和感受则截然相反。不可否认,政府部门在本次暴雨事件中存在部分工作疏忽,当地民众也存在防洪、抗洪意识薄弱的问题。但是这并不能否认政府部门在防汛救灾工作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突出贡献,不能否认党员干部、军警队伍以及无数志愿者群众身先士卒默默坚守在防汛救灾第一线的事实,不能否认当地普通民众在危难时刻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无私精神,不能否认广大企事业单位、海外华侨、志愿团队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的“守望相助”和“风雨担当”。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黑与白、好与坏、善于恶也并非完全对立的两面。如果我们总是盯着事物消极、阴暗的一面,我们的内心也终将被负面情绪所占据,从而丧失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如果我们善于寻找到事物积极、阳光的一面,我们的内心则会被正面情绪所引导,从而对未来充满希望与信心。当然,寻找事物积极、阳光的一面,并非让我们选择对事物消极、阴暗的一面视而不见,相反,它是让我们用更加积极、正确的心态去看待问题,并满怀信心和希望的去解决问题。
如同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一样,它虽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严重影响了我们日常的出行便利和安全,但从积极、正面的角度来看,经历过全民抗“疫”的战争后,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能力得到了提升,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期。多难兴邦,殷忧启圣,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特大暴雨事件会给当政者就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规划建设以及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改革完善带来新的思考与启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