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2-08-12#Monself#学习笔记#深度阅读 #自我

2022-08-12#Monself#学习笔记#深度阅读 #自我

作者: 萧瑟归去 | 来源:发表于2022-08-14 23:22 被阅读0次

    主题:《揭秘历史名人的读书方法论》

    讲师:小红书文化博主、马拉松业余运动员——爱跑步的小刚老师

    他的四大优势力是:驱动力、学习力、引领力、创新力

    直播重点:1小时视频直播

    1、现代人读书的三个误区

    2、毛泽东的三个攻书策略

    3、高效率读书的核心灵魂


    一、讲师简介

    爱跑步的小刚老师,对于跑步,我是2019年才爱上的

    2021年3月份,注册小红书博主时,就用了这个名字。

    读书则是我从小以来的爱好,因此,我微信视频号的名字是爱读书的小刚老师

    一个普通的高中历史老师,日复一日地过着朴实无华且枯燥的生活。平常我教育学生,经常说,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能够导致行为改良的学习。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自然也是自身改良,只有不断的改良,才能迎来更好的自己。

    就是,多做一些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事情,同时能多赚点钱。

    我不断地在脑海中重复四个字:学以致用

    我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找准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于是,我讲的课越来越精彩,我把课程录制成视频上传到微信视频号和小红书上,结果发现很多人喜欢,喜欢的人越多,我就越有动力,这就是所谓的正反馈。

    接着,就像滚雪球一样,我产出的作品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

    于是,线上就有很多个人或机构主动给我业务做,最火的那个月,线上收入是我主业收入的5倍还要多,终于实现了知识的价值转化

    随着名气进一步增大,线下的很多单位也邀请我去做讲座或演讲

    二、两种读书方法

    1.精读

    平常我们说看书,读书,还有人喜欢听书。古人喜欢用“攻书”这个概念

    攻,攻击的意思

    首先强调是我们读书的主动性,主动出击。

    再者,攻击自然是要有目标的,这是靶向思维,强调的是读书的目的性。

    最后,攻击自然是要追求胜利的,因此,各种各样的攻击方法都可以用上,这就是策略方法上的意义。

    叶剑英元帅写过一首小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里用的就是攻书这个概念,说的意思是,攻书要像攻城一样,不怕艰难险阻,勇敢地攻克难关。

    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有一次去抗日大学做演讲,他说,我觉得“攻书”这个说法很好。这个“攻”字大有道理,就是把书当敌人看,一字一句地读。攻读的目的就是对知识精通到底。很明显,毛泽东讲的这个攻书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精读。

    2.泛读

    现在关于读书的社群很多,都在鼓励大家多读书,而且已经形成一种风气,大家比拼着谁读书快,谁读书多。你一年读20本,我读50本,他读了100本,也有一些大咖一上来就是几百本。

    樊登读书现在做得非常成功,他们的目标是一年读50本。

    但是,我觉得,重要的不是我们读了多少本书,而是我们品味了多少本书。

    三、读书的三大误区

    1、缺乏深度,只求速度数量。

    我们关注的是看了多少书,看的是什么书,而没有去深思,这些书触发了我们什么样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现实的改变。

    读书方法有个基本的分类,精读和泛读。

    当我们一味地去追求速度和数量时,那就只能是泛读了。

    但 精读起决定意义,泛读起辅助作用。一个人精读的领域和层次将决定他相应的知识水平。

    2、杂乱无章,精力过于分散。

    很多领域都懂,谈电影,谈小说,谈诗歌,谈历史,但是不敢深究,一深究,就会发现,其实只是略懂那么一点点。如果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就必须要跳出这个误区,集中精力,进行主题阅读。

    3、隔岸观花,缺乏应用意识.

    四、毛泽东的三个攻书策略

    开始读毛泽东传记以及一些介绍毛泽东读书方面的书籍,接着就开始读《毛选》。

    毛泽东的成长和持之以恒的阅读有很大的关系

    1976年9月8日,也就是伟人去世前一天,在病床上,浑身插满各种管子,他依然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坚持读书,而且一天以内读书11次,用时两个小时五十分钟。

    我们一起学习伟人的三个“攻书之法”。

    攻书之法1:经典反复读

    两种读书行为,大家觉得哪一个更有分量呢?

    读100本书

    把一本重要的书读100遍

    100遍实际上指的是反复阅读,并不是真的100遍。

    1939年,毛泽东参加中央干部学习运动动员大会,毛泽东说,攻书一定要攻到底,攻书最大的敌人是不深入,不到底。稍微懂了一点,就自我满足了。

    如何攻到底呢?他认为,关键在两个字:挤和钻,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去读。这种攻书之法,看似简单朴实,实际上最考验人的耐心和毅力,最难做到

    怎么挤和钻呢?我们可以把重要的书籍放到干粮袋里,打完仗后,就读它一遍,或者是看他一两句也行,读起来有味道就多读一些,没有味道就先放下,改天再读。一年读不完读两年,如果两年能够看一遍,那么十年就能看五遍,反反复复读,最终一定能读懂的。

    反复读有三个递进的层次,分别是:

    1、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总相亲。

    2、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攻书之法2:主题阅读法。

    毛泽东做事情喜欢有的放矢,他知道自己负责的是战略层面,战术层面有下面的将军和士兵负责:中国《孙子兵法》、日本的《战斗纲要》,德国的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还有刘伯承写的《联合兵种》。毛泽东将这些书籍对照着读,仔细思考,反复辨析,最终整合成自己的思想,并写出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和《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

    是很多朋友都想让我开一个关于记忆力的课程。我就把网络上能买到的记忆类书籍全部买下来,大概是20多本,然后一本一本的阅读并做笔记,全部读完之后,仔细比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结合自己的实践,整理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后来课程效果很好。

    通过这次实践,我是实实在在尝到了主题阅读法的甜头。正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后来,我依法炮制,用同样的方式又开了演讲和思维导图两个方面的课程。包括我正在和大家分享的内容,也是主题阅读法的结晶

    攻书之法3:不动笔墨不读书

    毛泽东在湖南的师范院校读书时,里面有一位著名的老师,叫徐特立。他教育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读书时,一定要有思考,并动笔写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专门做读书笔记。现在很多人读书,读完书之后书本还是崭新的,没有做批注,更没有读书笔记,这种浮光掠影式的读书若是泛读的话还能说得过去,若是精读的话,一定不合格。

    毛泽东在师范学校上学时,杨昌济是伦理课老师,教授伦理学课程,用的教材是德国的《伦理学原理》,是由蔡元培先生翻译过来的。德国的哲学很发达,课程内容严谨但却有点枯燥,很多同学都听不进去。但是,毛泽东听课听得特别认真,而且非常仔细地阅读教材,不动笔墨不读书,看书过程中,他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在课本上。这种方法就是所谓的做批注。

    其实,古代读书人大部分都有做批注的习惯,比如金圣叹的批注就很有名,但,最有名的当属脂砚斋重评红楼梦,这个版本的红楼梦在红学界很有名,其实就是脂砚斋读《红楼梦》的时候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上去。后来这些批注成为了研究红楼梦的重要材料。

    毛泽东在读书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做批注的好习惯,《伦理学原理》这本教材一共10万字,毛泽东在上面做的批准有多少字呢?12000多字。这本书现在还在北京保存着。当年毛泽东参加革命,家族里面的人为了避免麻烦,就将他所有的书籍都烧毁了,这本《伦理学原理》因为被同学借走了,才侥幸躲过一劫。

    具体如何做批注呢?

    按照毛泽东的思路,读书思考时,既要做联系员,也要做评论员。

    1.所谓联系员,就是书中观点、人物、事件联系起来思考。

    比如,毛泽东读《史记》,看到汉高祖刘邦的故事时,他会把刘邦与项羽联系起来做对比。项羽是出色的军事家,但,不是优秀的政治家,所以,他能够打出“破釜沉舟”的经典战役,也会犯下“鸿门宴”上妇人之仁的错误。而刘邦虽然军事能力平平,但却是出色的政治家,通过政治家的手腕他能够把韩信收在麾下,这就是弥补了自己军事上面的短板,因此,最终是刘邦夺得了天下。除了同一个时空内的联系,还可以跳出这个时空,比如拿刘邦和李世民、朱元璋做对比,这就是发挥联系员的作用。

    2.所谓评论员,就是拿书中的思想与自己的想法碰撞,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评论。

    毛泽东在伦理学教材上的批注就有很多这样的评论。比如,看到他认可的段落时,他会批注“此语甚切”,这句话说得太对了。“此说与吾大合”,这句话和我的想法非常一致。遇到他不赞同的地方,他会批注“此不然”“诚不然”等话,表示不赞同,同时还会把自己的看法写上去。

    要想更进一步,还需要写出自己的文章来

    将书中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毛泽东跟老师杨昌济学习完伦理课之后,根据自己的感悟,写出一篇文章,叫《心之力》,杨昌济看完之后,大加赞赏,直接给了100分。

    五、高效读书的核心灵魂:问题导向,用以致学

    能不能将书本中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能力,能够实现多大程度上的转化,这不是由书本决定的,而是由读书人自身能力和读书方法决定的。

    所谓问题导向,也就是说我们看书是要解决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看书。靶向思维,有的放矢,效率自然就要高一点。

    学以致用,先学习,然后再去应用。这是一种储备型的思维,也可以称之为备胎思维。

    带着“学以致用”的思维来看书,效率比较低。

    我们再来推演一遍“用以致学”的逻辑。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有非常现实的需求

    会主动地为知识添加“用”的属性,你会主动地将知识与个人的实际结合起来,甚至,你还会根据实践效果,对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最终你会发现读书学习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了。

    问题导向中的“问题”一词和用以致学中的“用”字不仅是在强调应用,更是在强调对现实情况的重视,没有联系实际的理论只能是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读书,务必要以自身情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张三读《毛选》,要实现《毛选》的张三化;李四读《毛选》,一定要实现《毛选》的李四化。

    用以致学,倒逼自己输出,持续创作有价值的作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2-08-12#Monself#学习笔记#深度阅读 #自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fgx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