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试探,一次次逃过,渐渐地胆子“肥”了。

刷知乎的时候,看到热榜上的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北京邮电大学考期复习被救护车抬走六人?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些日子浙江中医药大学学生期末备考猝死的新闻。
我们一边惊讶,一边感慨,却又一边熬夜,一边以复习之名和生物钟对抗。其实挺矛盾的。
或许总存在这样的侥幸心理:这事应该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吧,之前我都熬过来了。
一次次试探,一次次逃过,渐渐地胆子“肥”了。感叹不过五秒,又回到了原本生活陋习的庇护下继续当那个熬夜的大学生。
说过很多次不熬夜,立了不知多少次flag,却终究没能说服自己真正妥协,何况还是“复习”这么堂堂正正的理由。

“不复习挂科怎么办?难不成真的重修吗?”
当然要复习。复习的时间有很多啊。一个懂得爱惜自己身体的人是不会选择在深夜复习的。当一个人选择临时抱佛脚熬夜复习时,这就说明了在这之前他已经默许了这样的行为。
复习是可以规划的,熬夜是可以规避的。
“到时候再复习吧,大不了熬个夜,撑一撑就过去了。”这是很多人对自己的暗示。
如果真如自己所期待的那样,把时间花在了复习上,倒也还算安慰。但好像更多情况是这样的:复习5分钟,被一条消息打断,然后开始了1小时的玩手机之旅。
回过神时,自己都纳闷:1个小时就……这么过去了。哎!

大学里,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不同。有人天天转发锦鲤只求过,也有人拼命学习想提高绩点为奖学金,考研,出国留学做准备。
好好学习毋庸置疑是正确的,但以身体为代价的好成绩是值得商榷的。
在学习和休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自己在备考的同时得到适当的放松,是当代大学生都要锻炼的一种能力。
我始终觉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复习了一段时间后,大脑会疲惫,随后若继续复习效率并不会很高,相比之下还是把同样的时间拿来休息性价比比较高。
中学时期,一直存在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有的人看起来学习并没有那么认真,而有的人很努力甚至不放过下课的时间,然而考试成绩往往是前者比后者要好一些。这和劳逸结合,适度休息密不可分。
在看《圆桌派》的时候,里面讲到一个观点,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或者眼里只有一件事是可怕的。
只专注于一件事,就容易把所有期待都押注在它身上。如果结果不那么令人满意,就会陷入深深的失望。让更多的事物参与到生活中,或许你不能从每一件事物中寻得快乐,但多多少少都会有令你快乐的点。

成绩和身体,并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二者完全有兼得的可能性。
提早做规划,给出足够的时间去复习,是一件可以做到的事。
我并不想说熬夜有多么多么不对,毕竟这都是大家作为成年人自由的选择。只是,我们在做出选择的同时,也要有承担风险的能力。
我有一个朋友,挺喜欢熬夜的。对她来说,只有在深夜的时候,时间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可以看想看的视频,听想听的歌,看喜欢的文字,没有那么多外在的压力去要求她做什么。
深夜是她自己的,她享受,也承担了熬夜带来的结果。比如,第二天早起有困难,上午容易犯困……
持续一阵子后,她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身体也适应了这样的作息。于她,熬夜至凌晨一两点是正常作息。
于我,超过12点我便需要用更多的时间调适,那凌晨一两点是万万行不通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和作息,不仅要有适应的能力,还要有承担的能力。
以上。

如果喜欢我的文字,那就给我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