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63天
原文阅读: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15.22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讲解: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合群团结而不结党营私。”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的言辞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就废弃他有价值的话。”
启发思考:
这几章都是讲君子的所作所为以及与小人的不同,都是我们耳熟能详非常有名的话,迄今为止也仍然有效。
首先,“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求人还是求己的确是君子小人的重要分野。一方面,君子在精神上是强者,内在有信心,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什么麻烦,会自己勇敢面对,并去克服困难,努力前进,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小人在精神上是弱者,遇事惊慌失措,一筹莫展,只能呼天抢地,碰运气求施恩。另一方面,君子遇到问题总是检讨自己,从不对他人抱以期望,一切以自己做得不够为前提。小人则相反,什么事都怨别人,永远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一个善于反省自己的人,不但胸怀广、进步快,而且人缘好,受欢迎;一个总是要求和埋怨他人的人,则会变得气量狭小,难以进步提高。
求人与求己,表面上看只是一个日常行为的要求,但实质上却是孔子对人的生命存在的主体性的自我确认与确立。“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也意味着不要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更不要把自己的事当作大家的事。求人与求己是孔子教育中的核心话题,“反求诸己”后来也成为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特征。
其次,“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矜持,本意就是手持矜,代表自信,代表对对方的尊敬、友好和重视,也代表自己不可侵犯的威仪。君子“矜而不争”,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庄重自持,但与人无争。这话可能有些人不同意,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怎么能不争呢?其实,竞争,并不是别人在跟你竞争,更多的情况是自己的问题。比如高考,有人考上了好学校,是赢得了竞争吗?其实不是,是他自己学习好;有的人没考上,是自己没学好,没考好。企业也是一样,苹果很成功,它每天想着跟诺基亚、三星、小米竞争吗?他心里想的是顾客的未来需求、社会的未来形态、技术的未来发展、自己的未来对应,他并不太会去考虑所谓的竞争者。
群,是善与人处、平易近人,但并非是有意讨好人、阿谀奉承,你好我好大家好,无原则地抱团,谋取私利。君子“群而不党”,君子没有盟友,不要“靠山”,也不要“家臣”,没有“利益共同体”,没有“一致行动人”。因为君子秉公心而言行,一切按大是大非的道义办,能够豁达对待与自己言行不同的人,能与人和合相处。不会拉帮结伙,以壮声势,以谋私利。“群而不党”彰显的是公心与自立自足,并非无原则的乡愿。
接着,孔子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用人与否,主要看德与才。言,当然也是才的重要组成,但仅此就不够了。言较行似乎为轻,但换一角度,又并非如此。人的思想终究先见之于言,尽可能听到各种声音,无疑是明智的。但有时其言可取,但未必其人可信。不能单凭这一句正确的话来选拔他、举荐他,而是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对他做全面考察。
“以言举人”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历史上有个著名的例子。战国时秦国的大将白起率大军猛攻赵国上党,并且派人巧施离间计。结果赵孝成王不听人劝,选拔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因为此人平时好谈兵,讲起战略战术来一套一套的。这个赵括取代了老将廉颇为赵军统帅,一改老将稳重的战法,好大喜功主动出击。结果正中白起下怀,导致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四十万赵军被俘活埋,差点遭遇灭国之祸,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君子还要做到不以人废言,其实也很难。人微言轻,居高声远,是常见的事。人们在潜意识中觉得,处于高位之人、德高望重之人,自然有更多学识与阅历,讲出的话自然会比常人更具有真理性。这也正常,但如果某人的行为表现实不可取,但他讲的话有道理,也不能置之不理,一味盲目地拒绝他的建言。君子要以公心审慎对待他人的言行,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以上几章好像是开列了一张君子小人的行为标准对照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妨拿这个表来对照一下自己,看看我们做到了哪些,在哪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