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23】读《5%的改变》原生家庭总结

【读书笔记23】读《5%的改变》原生家庭总结

作者: 仰望星空2541 | 来源:发表于2024-08-13 09:05 被阅读0次

改变的工具箱

课题分离

这是阿德勒心理学强调的原则,在处理家庭问题时尤其适用。简单地说,就是要区分一个问题是谁的“课题”。谁的课题,谁负责解决。

区分的原则很简单:这个问题让谁感到困扰?谁困扰,就是谁的课题。

比如,子女决定了跟什么样的人结婚,如果子女想清楚了,就不困扰,因为这是他(她)的选择。可是父母不同意,他们担心这个对象不可靠,那么这件事就是父母的课题,只有他们为此感到困扰。按照课题分离原则,父母的课题父母自己解决,换句话说,子女并没有义务改变父母(当然更不用屈从)。

牢记这个原则,很多问题的处理就简单多了,尤其是原生家庭的纷扰,很多都是子女成年之后,抱怨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他们不理解自己选择的工作,不认同自己的伴侣,或者在生活观念上跟自己不合,由此又引发了童年时的很多委屈……遇到这些问题,要让做子女的人知道,重要的不是跟父母较劲,你只要按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就够了。至于父母怎么想——

“那不是你的课题。”

目的论

我在《难以摆脱的否定声音》的评论中写道:假如有一件举手之劳的事始终做不到,除了解释为某种缺陷或障碍,另一种解释是,出于某种目的而特意“不去做”——这种叙事的思路,叫作“目的论”。

与目的论对应的叙事叫“原因论”。也就是遇到问题,先从过去找原因:因为曾经的某段经历,现在的我遇到了麻烦。我表现出了很多自己也不情愿的状态。在这种视角下,我是一个“受害者”。曾经发生的事情仿佛是一道横亘在面前的大山,除非付出超常的努力,否则无从翻越。

显然,这种叙事方式与“原生家庭”有很多天然的契合之处。

而目的论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它认为一个人做一件事,并非受制于过去的因果,而是为了实现将来的某种目的。换句话说,它相信人永远具有主观的能动性。“如果你做不到,不是因为你不能,而是不想。”

这种叙事常常令人感到不舒服。虽然它是在某种意义上给人赋能,它更多地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改变的希望——只要能通过更恰当的方式达到目的,人们就不会再依赖“病态”的策略。它让那些陷入“受害者”叙事中的人看到,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责任人”。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受害者”的身份提供了更多的保护和慰藉感,它们是不可或缺的疗愈元素:“你没有做错什么,你只是一个受害者。”如果在这一点上没有足够多的安慰,目的论就显得过于冷酷。

相比于“哪种叙事是正确的”,我更关心“哪种叙事对人有帮助”。从这个角度看,目的论的价值在于增强人的主体意识,摆脱莫须有的“障碍”,增加改变的契机。但采用这种叙事的同时,一定要拿捏好轻重,避免伤害性的暗示:“因为你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去做每件事,你现在的不幸都是自找的。”——这并非目的论的阐释,这样的观点也无益于人。

积极赋义

运用目的论的视角理解一个人,至关重要的原则是将他的行为目的看作合乎情理的、值得尊重的。由此构建起的叙事逻辑,才有助于接受干预的人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而不是受到指责,甚至是“诛心”。

这在心理治疗中被称为“积极赋义”,它常常被用在治疗师一开始给出回应时。例如,在《无法填补的缺憾》当中,我把提问者发脾气解释为“用奇怪的方式思念父母”。这种建构带给当事人新奇的体验。一方面帮助他们找到一种新的视角接纳自己,另一方面他们也在无形中承认了自己的责任。合在一起,这种叙事方式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你比你自己认为的更有智慧”;“你没有错,同时我们还可以找到不同的方式实现你的目的”。

在使用积极赋义时,要让这些正面的意义建构被对方认同,首先干预者本人就要深信不疑。干预者必须做到表里如一。假如自己不这样想,仅仅是出于技术需要而“假装积极”,那么这种流于表面的积极并没有用。

观察任务

这是系统式心理治疗的干预技术。请当事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什么都不改变,照常生活,同时观察和记录问题是怎么发生的。

这个任务有一点“陷阱”的性质,它的悖论之处在于:“什么都不改变”是做不到的。事实上,在布置这个任务的同时,已经注定了当事人不可能一模一样地重复过去的“问题”。哪怕一切照旧,只要当事人有意识地启动了观察,事情的性质就会有一些变化:首先,问题不再是“不知不觉”发生的,当事人必须保持自察;其次,问题的意义变了,它不再是当事人的某种灾难、错误,或是难以摆脱的厄运,反而变成了他需要去刻意营造的成果;最后,在问题发生之前,当事人会带着更多的好奇心去“期待”,而非只是事后懊恼和自责,不同的心态也会让问题的走向发生改变……

因此,常常有人在观察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体验”不一样了:变得更平淡、温和,不再像之前那样激烈或突兀。就像《在亲人面前最暴躁》里的提问者反馈的那样,她和家人的争吵可以很快停下来,不再朝更严重的方向演变。有些当事人获得了对问题的掌控感,他们说,如果不是为了完成观察,他们甚至可以不让问题——在他们的眼皮下——发生。

但观察任务并非对所有问题都适用。也有人发现它带来的变化不明显,问题还和之前一样。使用这项技术时,不宜抱有过高的期待。

仪式

小孩子在达成一些重要约定时,不只会在口头上保证,还要跟你拉钩,伸出手指头“盖章”。这会让他们相信:整件事情是神圣的,有意义的。

这是仪式的力量。它在生活中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流程化的宣言和动作,比单纯的语言更具有感染力。它常常被用作某种转变的契机。例如,办一场庄重的成人礼,会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助于青少年减少孩子气的行为。如果想表达对一个人的感激,做一面锦旗也会比口头的感谢更体现出心意。心理咨询中常常化用这些生活中的仪式,那些想对来访者传达的重要信息——不只是让他们“听到”,还要产生记忆和影响,使用仪式会事半功倍。

在《不敢反抗》《无法改变的身份》《为了告别的停留》里,我都请当事人在特定时间对着照片说话或冥想,这都是仪式的应用。

相关文章

  • 我的原生家庭

    晚上和老妈视频,又吵了起来。。 原生家庭无法改变,但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可以改变的。你有没有发现,你在原生家庭当中缺...

  • 原生家庭的改变

    昨天晚上我正在房间里听课,听到妈妈跟爸爸大声的说,去给我烧一点热水来,现在水一点都不热。爸爸没有听清楚,还在问什么...

  • 原生家庭的改变

    原生家庭指一个人出生和成长的家庭,这个家庭的传统,习惯,子女可学效的对象,家庭成员交往的状况等,都对子女未来成为什...

  • 《读书感受》1041(-4)2022-09-24

    今天读《原生家庭》读的心理有些难受。今天读的是一个酗酒者家庭的案例,作者剖析了原生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专...

  • 改变自己

    我无法改变原生家庭,因为原生家庭是命的选择,我改变不了。我只能靠智慧、能力、贤德改变时运。 学习是一种投资,而且是...

  • 浅秋思绪(1)~原生家庭

    我们不要一点小事就怪到原生家庭,把原生家庭当做自己不肯成长、提升的借口,我们认知原生家庭的目的,是为了认知自己改变...

  • 《超越原生家庭》

    《超越原生家庭》 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这本书能让你改变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原生家庭就是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其中的生...

  • 170805

    java~IDE 放松,动脑,改变原生家庭的弊病。

  • 《原生家庭》总结

    读《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第六天: 今天阅读第十四章到最后尾声。 在今天的阅读里,我知道在认清与父母的...

  • 我一直在默默洗刷“原生家庭”的影子

    改变不了的就算了,能改变的要拼尽全力去改变。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原生家庭”这个词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原生家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23】读《5%的改变》原生家庭总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fuo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