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乡愁之三

作者: 笔锋1 | 来源:发表于2020-02-27 23:33 被阅读0次

今天,本来想写一段少年时家乡大人们捉水貂的故事。脑海中突然蹦出了一个五口之家,在我们那儿讨饭时的画面。口香糖一样粘在脑海里,甩都甩不掉。画面不是很清楚,可能因为时间太久远,而我又太年少的缘故吧。

记得小时候,不管是什么样的年景,总会有一些不明口音的人们去我们那儿讨饭。他们好像来自很远的地方,口音很杂,也听不明白。但是衣着大多相似,记忆中好象不是褪了色的灰黑、灰蓝,就是同样褪了色的灰绿、灰黄什么的。极少有亮色!——那个年代的颜色极其单调,不象现在:除了五颜六色之外,还发明出好多种我都叫不出名字的色彩!

他们通常手里握着一段两米长的竹竿子,领着整庄子的犬吠声,去挨门逐户地转上一圈。我们村,庄子大、门户多,讨一遍通常需要两三天的时间。收成也丰厚,好些的一蛇皮袋子煎饼;差些也会有大半袋子。

讨饭好像有些讲究,除夕和初一就极少见到有人讨饭的。腊月的二十八、九及年后的初二、初三反而人特别多。用老辈的话:“总不能一年到’头’都在外面讨饭吧!”

记得某年的二十九那天,庄上来了一家不一样的“客人”:他们的衣着色彩明亮、洋气;不象普通村民那样,穿得土里土气的。先是在庄里转了一下,就住到我家西边的空院里。那是一位长辈留下的院子,平时房里堆着杂物。他们选的是最东边的那间房子,堆着麦秸秆。

三十那天,阳光明媚。听长辈们说,有讨饭的住在我们庄。小伙伴们都跑过去围观,没有木门的门前被围了一大圈人。这家大人的模样,有些模糊了;三个孩子还比较清晰。

两闺一儿,大闺女十三四岁的样子,婷婷玉立,记得穿着一件浅桃红夹克式上衣,文文静静的样子;儿子和我们年岁相仿,剃了个平顶,好象是天蓝色的夹克衫 ,站在靠近门口的方向;最小的女儿被妈妈抱在怀里,桔红色灯芯绒上衣,圆脸,大眼睛贼可爱。

当时他们家正在吃早饭。爸爸在院子里支个钢筋锅,烧着热水。妈妈在给小女儿卷煎饼,剪饼摊在手上还在夹着菜。菜盛放在张开的布袋子上面,用几张剪饼包着。大些的两个孩子,站在旁边安静地等待。

突然,因腿上的小女孩胳膊扬了一下,一片猪肉从剪饼里滑落下来,掉在地上的麦秸里。

——“肉~!肉!~快!快!”女主人急得喊出声来。放下孩子,连忙去捡。男主人听到叫声也急忙赶过来。两个大些的孩子表情变了一下,不过没动;小女儿一副懵懵懂懂的模样。

那是一片再平常不过的红烧肉片,刀功不错,不厚不薄。被女主人捡起时,还粘着三根麦秸杆……

后面的情景,我记不清了:印象中,那位男主人进屋时很匆忙的样子。至于其他的,包括他们一家何时离开的?怎么也回忆不起来。

记得后来问过家里的长辈:”这五口之家怎么穿着和别人不一样啊?”他们也说不个道道来。只是猜测”人家可能是城里来的。”

——好奇怪的城里人。

相关文章

  • 永远的乡愁之三

    今天,本来想写一段少年时家乡大人们捉水貂的故事。脑海中突然蹦出了一个五口之家,在我们那儿讨饭时的画面。口香糖一样粘...

  • 永远的乡愁

    文/龙秀 一抹乡愁 牵动着每根神经 遥远的小镇上 氤氲着故乡的炊烟 灶台下的妈妈 点燃了炉中的柴火 冉冉升起的光芒...

  • 永远的乡愁

  • 永远的乡愁

    二姐和我视频电话说,她把母亲接她家里去了,让我也回去和母亲聚聚。 看到视频里老母精神状况尚佳,我很是欣慰,就立马决...

  • 永远的乡愁

    我不认识您 可从小记住了 您的乡愁 我没去过台湾 可从小知道了 台湾和大陆 一脉相连 我不清楚是谁 让您和乡愁结识...

  • 永远的乡愁

    田里的秧苗扑出了田坎,郁郁葱葱,像带刃口的刀片,斜拉着刺过来。只有风无所畏惧,轻轻一划,唰啦啦,一大片一大片,像波...

  • 永远的乡愁

    我记得小时候,村子里还流淌着清清的河流,有鱼,有蝌蚪,还有大鸭大鹅欢快的游。光屁股的小孩子扑腾着水,洗衣服的村妇啪...

  • 永远的乡愁

    光语/安徽 乡愁里头有 那袅袅炊烟 炊烟里有母亲烧饭 乡愁里流淌着长江 长江两头住着 解不开的两个忧愁 乡愁里头有...

  • 永远的乡愁

    (很久前就希望能够用脚走遍老家县城,拍照纪念,上传网络,无论何时何地,以待追忆。 但还没回家前,流量就告急,因此回...

  • 永远的乡愁

    永远的乡愁 作者 | 吴明玉 辞典上说:“故乡是指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是指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 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永远的乡愁之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fxf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