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传说中的“熊孩子”,治不治?
任性的孩子成了“熊孩子”,意不意外?最近热播剧《知否》中的毒妇康王氏被急于救妻儿的顾侯一剑诛杀,犹如拔出了卡在牙龈中的刺一般大快我心。
这个从小被父母宠坏的孩子,每次闯了祸都有父母撑腰,让家人帮她收拾烂摊子,成年后自私自利,视人命如草芥,成家后更是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搬弄别人家是非之上,终于有一天,她捅了一个连父母都无法填补的大窟窿,并为之付出无可挽回的代价。
那么,自家孩子行为不当使小性子时父母该不该出手呢?
任性的孩子成了“熊孩子”,意不意外?任性是孩子的天性
儿童教育专家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提到:孩子任性、发脾气是因为他们的生理和情感的发育超过了自身的沟通能力。
在没有被满足的瞬间,孩子的本能促使他们表现得不合规矩。不要对他们的愤怒或委屈漫不经心。
还记得那个北京地铁站推人的“熊孩子”吗?在向陌生女孩索要鸡排失败后,竟在列车开来时将女孩推向轨道!所幸路人阻拦才没有酿成大祸,但事发后男孩及同行的母亲均无任何悔恨或歉意,只匆匆隐入人群。
孩子向陌生人索要吃食已为不妥,而母亲却听之任之,甚至还责备女孩小气;孩子随后当众撒泼,母亲只是敷衍安慰,并未化解孩子的愤怒,最终孩子只能将一腔怒火推向无辜的路人。
家长在第一时间就该出来干涉,而不应火上浇油,在孩子撒泼时可耐心委婉地转移注意力,化解孩子求而不得的负面情绪。
任性是孩子的天性,但并不代表任性是孩子的挡箭牌。父母无底线的纵容会让孩子成为以自我为中心的“巨婴”,就像阻拦高铁关门的妇女,强迫让座的老人等等。
有教养的父母,不一定就能培养出有教养的孩子,但可以肯定的是,父母缺乏教养,孩子必受荼毒。
任性的孩子成了“熊孩子”,意不意外?
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
《正面管教》中提到有一个4岁的孩子每次在妈妈打电话时频频故意打岔,妈妈想出了一个办法:电话接通后妈妈会让对方稍等一下,然后拿出手表递给女儿,指着秒针告诉她转三圈后妈妈就打完电话了。孩子被这个小任务成功的转移了注意力,一会儿看看妈妈,一会儿看看秒针,妈妈安心地打完了电话。
这个聪明的妈妈用机智巧妙地把孩子捣蛋的心理转换成了获得自我价值认可的方向上。孩子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观念,我们需要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这样他们才不会戴上“行为不当”的标签。
新春期间相信很多妈妈都碰到过一个难题:走亲戚时孩子恃宠而骄,戏精附体,撒泼卖萌,把老母亲的脸面踩在脚下。这时候的尴尬在于很多长辈在场,特别是许久未见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定是孩子的坚强后盾。
这时候父母应该在进门之前就把自己的期待明确地告诉孩子:“我希望你在奶奶家要有礼貌”,“你的感冒还没好,我希望你今天不要吃太多零食”等,在孩子发脾气之前就把道理讲清,规矩立好。
我个人最怕的是面对孩子的大声尖叫,这很容易触怒我。某天我三岁的女儿不停地用尖叫来驱赶捣蛋的妹妹,终于忍无可忍,我吼了她,然后得到了她不满的白眼。
《西尔斯育儿经》提到面对喜欢尖叫的孩子,可以尝试规定“尖叫区域”。
我首先采取的是冷处理,不予理睬她的异常,等女儿情绪平静,以做游戏的形式规定只能在上午十点才能尖叫,同时需要保护好自己的嗓子,并严格表示夜晚不能尖叫。最近老大尖叫的次数明显减少了,我也能露出慈母般的微笑。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人之初,性本善。父母用良善的爱浇灌,孩子即使不能结成善果,也会长成喜人的花儿;而被曲解的爱灌注的孩子,很容易成为杂草乃至扎人的荆棘。
孩子是通过不断的试错来感知并了解这个世界,父母需要设定原则,并严格执行,让孩子知道什么不可为。
任性的孩子成了“熊孩子”,意不意外?正确引导四部曲
传统教育面对撒泼的孩子:要么大吼大叫来控制孩子,要么听之任之不予理睬。孩子已经处在头脑风暴里了,应该怎样把他从风眼中拎出来呢?
①克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立马表示责备,搞清楚孩子真正的意图;父母内心平和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
②耐心和孩子沟通,公众场合如果孩子极度不配合,把孩子转移到无人注意的角落进行深度教育;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
③情绪认可;蹲下看着孩子的眼睛,并确保孩子能够听见你说的话,告诉他我们理解他的委屈和愤怒;
④拥抱安抚,转移注意力;用幽默或新鲜的方式引导孩子走出负面情绪。
罗振宇说:孩子不是在我们出生以后很多年才出生的人,他们是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之后,还要活很多年的人。
真正的爱是为之计深远,多跟孩子沟通,合情合理地说。让孩子自己承担一些较轻的后果,感受失败的挫折。
家是温暖的,但家的外面总会有风雨,我们要让孩子看到生活的真相,感受世界的广阔,风雨后的彩虹更让人印象深刻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