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953996/3bf8c30b3f6f545e.jpeg)
在中国古代史上,人的阶级是按照“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来分的,按理说,农民的地位应该是仅次于士的。但实际上,这个划分只能是精神上的。
我们都知道,物质是精神的基础,只有物质条件被满足了,人们才有可能去发展精神文明。现实中的农,没有士的权和势,没有工的技和巧,更没有商的财和智,他们能做的仅仅是老老实实种地。(如今的农民相比古代还比较幸运,收的粮食不用上交给国家或地主,自己多劳多得,还能享受国家补贴。)
农民的整体素质,自古以来,的确是比其他行业要低一些,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时间、精力、金钱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这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也可以说,他们是牺牲了自己成就了那些瞧不起他们的人。
生在山区的大部分农民整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水流了几大缸,收入却少得可怜,土地这一块那一块,机器无法进地,全靠牛力和人力,辛辛苦苦忙活一年,还不如别人在外上一个月的班来的划算。
说实话,如果按照经济收入来看,当农民真的划不来,一旦遇上天灾,只能是哑巴吃黄连。然而,如果人人都去坐办公室,吹空调,人们的温饱问题谁来解决,老百姓经常说:都想当皇帝,谁来抬轿子?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出生富贵家庭,却甘愿选择当一辈子农民,他把自己所有的心血和汗水挥洒在土地上,一生致力于农田杂交水稻事业的研究。
他曾在中国网《似是故人来》节目中提到带学生的要求就是实干,他说:“不愿意下田的学生我不带。下田越勤才能懂得越多。书本知识或通过电脑学习固然很重要,但书本电脑可种不出粮食,关键还得实干。”
袁老还回忆说,年轻的时候都是赤脚下田,经常被虫子、蚂蟥叮咬。春天的水稻田是冰冷的,袁老因长时间赤脚浸泡在水稻田患了肠胃病。即使如此,也未能让袁老放弃自己的梦想。
袁老上学报志愿时,他的父亲觉得学理工、学医对前途应该会很好,母亲也不赞成学农,她说学农是要吃苦的。但袁隆平心意已定,他对母亲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没有农民种田,国民就不能生存。”
民以食为天,尤其是身处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粮食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像袁隆平爷爷这类默默付出的农民,所谓的城里人又该如何生存?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53996/f3c4851116cb9519.jpeg)
袁老是我国农民的典范,我知道大部分农民都是普普通通的老实人,他们不能像袁老那般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可这些默默无闻的农民却一直为自己的小家挥洒着汗水。
农村大部分年轻人看不上种地,都选择出门打工,留下的多是中老年人,他们主动留在农村种地,为自己的儿女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他们虽然挣不到多少钱,可他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儿女种出健康的粮食蔬菜,这些东西如果放在城里卖,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自古至今,有太多人看不起农民这个职业,总觉得它既没面子又不挣钱,父母们从小就教育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千万别做农民,否则一辈子就完了。
在他们眼里好像当农民似乎是什么丢人的事,一旦有某位学生不想上学,想回家种地,就会被父母们当做反面教材四处流传。
在大部分人眼里,孩子长大后只有在国家体制、在某个企业公司、医院或者学校上班才体面,正如父辈们所说的,这些工作都不用晒太阳,不用出力,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挣钱。
可是,世上哪有既轻松又挣钱的工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农民付出的大部分是体力,而职场人付出的多是脑力,性质不同,但本质一样,并无高低贵贱。
话说回来,就是当皇帝的,每天也要吃饭,因此不要瞧不起农民,更不要觉得自己目前的职业有多么高贵,在精神层面,你不一定比农民过的舒坦!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53996/2650bbfee944c481.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