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了,古巷“声”活,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我笑了,笑那”绝了”里无与伦比的赞叹,笑那活起来的声音里寻常巷陌的繁荣,但笑完了,我的表情突然严肃了,因为我懂得,那绝了里还有即将消失的叹息与无奈,那”声”活里埋着一种无人问津的寂寞与冷落。
看了这段话,您一定会说我太作,不就是个声音嘛,哪里不一样,哪里还没有,姑娘,至于这么多愁善感吗?哈哈,这样,您坐下来,喝杯茶,看我给您画幅画。
以声为耳,听自然恬静
"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为了写稿子,熬夜的我本想睡个懒觉,可一大早就被“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的手机铃声叫醒了,更气人的是,我还没来得及抱怨,耳边就传来了舍友的嘲笑,“你们城市的孩子真矫情,每天在耳机里学猫叫,把闹钟关了,我带你出去听听自然的蝉鸣,那声音比猫叫好听100倍,说真的,你多久没听自然的声音了?”完了一句灵魂质问,让我还没睡醒的我,打了一个机灵,也许她说的对,天天沉迷耳机的我以为听到了世间最美的声音,却早忘了摘下耳机,自然才是真正美妙的音乐厅。
“刷刷刷刷刷刷”“这就是蝉鸣的声音,从早到晚这里的天空都是这个旋律,你找不到这些蝉在哪里,但它们已经默默地用自己的声音陪伴着这个小镇的一朝一夕......”“确实很好听呢”“你呀,光知道好听,这些声音里还有很多含义呢,对于我们这些在农村里长大的孩子来说,早晨蝉鸣声是我们天然的闹铃,下午我们又和蝉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傍晚蝉鸣成了在大树下休息的我们最好的背景曲,哎,快半年没回家了,奶奶此时可能就在这故乡的蝉鸣声中,坐在院前的小板凳上望着村口盼着回家的我。弟弟妹妹,估计这个时候还在蝉鸣声中睡懒觉吧, 嘴里估计正念叨姐姐怎么还不回来?我想姐姐了......” “诶诶诶,这个声音哪里听不见,别这么矫情”“你可别那么自信,你不知道吗,随着城市的发展,噪声污染已经破坏了鸟类正常的生活秩序,人类的不文明行为也早已让它们失去了自己的栖息地,现在这种声音也只有在这些乡村小镇听了,珍惜吧,也许以后再听不到了,蝉鸣声没了,也带走了我的记忆与乡愁。”“是是是,那我要好好听听, 不如就以这蝉鸣为小镇之耳吧,让蝉鸣随风传千里,传到那每一个寻觅童年乐,乡愁苦,自然恬静的游子心里。。
以身为鼻,嗅古城味道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清晨走在古街的小巷里听着老人用方言相互问好,“七老没有(吃了没有)”“上该(街)去呀”,总觉得那声音中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浓浓的乡音,甜甜的腔调。
当我用普通话对这些老人进行采访,老人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怀疑和逃避的神色,而当当地的小伙伴用方言与他们攀谈,他们一个个一下子就喜笑颜开,变得十分健谈起来,对待我们就像对待自己的闺女一样,不仅把自己知道的滔滔不绝起来,而且还要搬着板凳让我们进屋,手里还忙着给我切西瓜。当我亲身感受着,这一句方言就像潘多拉宝盒打开了村民们曾经防备的心间,悄然间拉近了我们与老人的距离,我突然有些感慨,现在社会都在大力倡导学说普通话,方言乡音被渐渐边缘化,可是一句方言却恰恰是一种群体认同,一种地域标签,一种文化群落。我在想当有一天我们再也感受不到曾经“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冲动,我们又能拿什么寻找自己的乡愁,所以,我希望,在我们出口播音腔,满嘴国际语的时候,请记住一句方言吧,别嫌它粗别嫌它俗,因为它告诉你,你的根在哪里,你的家在中国。
以声为嘴,讲中国故事
“一口述尽千古事, 双手对舞百万兵”,“咚咚咚咚呛呛,正那月里啊来是啊—新年,天哪蓬那个元帅下了凡哎,下凡到高家庄啊小姐,我又把亲来看啊,一啊呀儿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正在观看皮影表演的我心血来潮录了一段语音,发给了远在尼日利亚,阿根廷的外国朋友们,“这是中国的皮影,我知道,唱的很好听”,“这是什么声音,听起来很有趣,amazing!”,不一会儿我收到了他们的回复,有的充满好奇,有的甚至饶有兴趣的用不标准的中文学唱起来,看着大家这么有兴趣,我也开了视频,现学现卖给他们讲起了中国的皮影:“皮影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时候人们用来娱乐和祈福的表演形式,是一种唱,演,奏结合的艺术。”看见外国朋友不停地点头,为中国皮影竖起大拇指点赞,我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也真正在那一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习主席说国之交在于民相通,我相信用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文化很神奇,有机会一定要来中国学习。”“中国欢迎你,我在中国等你来。”回完了这条消息,我荣幸而开心的笑了,一条语音,一曲皮影,跨越国家,将世界连在了一起。
以声为眼,观市井民情
“杵影弄寒月,砧声调夜风。”一边是共享单车哈喽的开锁声,一边是老式凤凰牌二八自行车沙哑的车铃,一边是支付宝已收款多少元的提示音,一边是小店铺里打算盘数硬币的计算声,一遍是洗衣机滚筒的声音,一边是五道井旁乡亲们拿捣衣砧捶打衣服的声音,一边是工厂现代机器的生产声,一边是老裁缝操作缝纫机吱吱吱的声音,一边是老巷中不时传来的收音机里评书的声音,一边是年轻人放着流行音乐刷着抖音。
当自己的现代生活与古老村落图景以这样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你总觉得有些格格不入又十分有趣,也许在古镇走向同质化,建筑古老的千篇一律,古街被商业化占领的今天,这些声音成为了我们寻找古巷真实生活唯一的途径,可当你真正接触还是觉得不可思议。在城市的我从未想过还有人可以过着没有手机的生活,也不敢相信这里的人们衣食起居可以离开大机器。可说真的,我不羡慕他们的生活,甚至有些同情。他们在我的眼中是站在大时代边上的人,封闭的村落无法让他们接受到真正的二十一世纪,落后的思想也让他们对新科技充满质疑。守着一间小屋,在寂寞中慢慢老去,便是他们知道的生活的唯一途径,在保留原始风貌与接触时代脉搏的较量中,小镇用自己的声音,让我们看到了这群人,这片不一样的土地。我们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但更希望社会的进步可以走进这里,走进他们的心里。
以声为魂,铸匠心独运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滋滋滋....”刚进小巷就被刺耳的声音吸引了,寻声而去,只见一位老人拿着一把刻刀正在镂刻一块奇石,炎热的天气丝毫没有影响他的热情,周围的喧闹也从未让他分心,就这样一个下午老人和一块奇石相守在一起。“我就是自己喜欢,不为了赚钱,你们别把我的照片放在网上,不想被人恶搞。”听到老人对我们特别的叮咛,我的心里不禁对他肃然起敬,我尊敬的不仅是他高超的技艺,更是他不求名不求利的匠心。
同样,在小巷深处我们遇到了另一位匠人,这是一位手工制作枣木梳的师傅,这项技艺他已经坚持了五十八年,“砰砰砰啦啦啦刷刷刷”,22道工序,一台老式制梳机,老师傅就在这声音的交响乐里手不停头不抬的连续工作着......一把木梳,只卖五块钱,纯手工制作却要好几个小时,但是师傅却从未想过要涨价,也从未想过吹嘘自己求出名。看着师傅身居陋室,默默制梳的背影,我终于明白了匠心二字的含义,“一生相守只为心中所爱,一身风骨留得万世芳田”。
“木梳,奇石,皮影......”在这条小巷里藏着太多的传统技艺,它们承载着整个小镇的精神与灵魂,也感受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冷漠与孤寂,深入民间,挖掘技艺,让匠人走出深巷,让匠心传承弘扬,我想这是我们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好了,我的画画完了,你也一定看出来了,它是一幅肖像,一幅古巷“声”活的肖像,我想这也是我本次社会实践最大的收获吧, 让风景不仅仅停留在手机的镜头相册里,让生活不再只有手机闹铃QQ消息,支付宝付款的声音。来,和我一起,抬起头,放下手机,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这绝了的古镇“声”活里,演绎的百种人物,万般风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