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论中国古代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论中国古代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作者: 乐琅嬛 | 来源:发表于2018-01-20 22:14 被阅读0次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清朝的覆灭,纵观中国历史,不难发现虽然改朝换代免不了纷乱,但是中国却始终在朝着一个方向稳固的发展,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文明始终没有中断,甚至在很多时候焕发出明亮的色彩。而这种超稳定的社会延续发展是来自于各个因素的综合,从内陆国的地理环境,到稳定的农耕经济,宗法制和君主制相结合的家国制度,再到中华精神独特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些因素的结合让中国古代社会稳步向前发展。

    从地理环境来说,中国是大河文明,疆域辽阔,气候多样,而这样的条件自然也就为中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耕文明奠定了环境基础。千百年来,中国的大陆整体性又使得我们形成了“大一统”的观念,和海洋文明外延扩张不同,中国贵和且追求内在的稳定统一,这也就是中国古代社会具有超稳定性的原因之一。

    从经济结构来说,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奉行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土地一直是农耕社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国以土为本民以食为天,所以国家对土地一直有严格的制度进行管理,

    “以家庭为单位分配耕地,以户籍制、连坐法将农村人口固定在土地上耕作并便于收税,以郡县制建立遍及全国的等级官僚管理系统,如此形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除宋朝外,各朝均以此土地制度为基本国策。”

    也就是说,只有让百姓在自己的那片土地上耕种,才能保证社会稳定,人员不外流,才能保证“公私仓廪俱丰实”,进而保障国家稳定发展。说到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保障了中国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强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使其稳定地向前发展。

    从中国的政治结构来看,中国一直是宗法制与君主制相结合的家国同构体系,由氏族社会血缘关系演变而来的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维持着一个家族的稳固,而由此延伸出的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虽有弊端,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族权和皇权交接传承的稳定性,保证了宗族血缘的正统。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君主一人发号施令以治天下,下面的分工明确的官员各自执行传达,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条环环相扣的锁链,以保证政令的传达,和国家有效管理。

    “同时中国是最早废除“世卿世禄”制度的,从知识分子——士中选拔人才的国家。先是自荐,接着是征辟、察举,然后是九品中正选人,最后是科举。”因此许多有着“经世致用”思想,品行出众的布衣平民都可以凭借这些制度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就沿用最久的科举制来说,这些新鲜血液既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活力,官员们可以为皇帝建言献策,皇帝采纳听取并下令实行,这有利于更好地治国理政,同时也可以削弱氏族豪强的势力,保证皇权内部结构的平衡稳定。

    从中国的文化心理来看,受宗法制的影响,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孝亲,尊亲”的思想成为古已有之的道德传统,忠君,敬长,尊上,这些思想都是孝道的延伸,这些思想在精神层面与制度法规一起保障了家过内部的和谐,族权皇权的稳定。

    曾有学者说“儒教就是出现在中国古代这块土地上的特殊宗教,只有中国才能有的宗教。”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儒家学说兼收众长,不断发展,以“仁义礼智信”的独特文化理念影响了中国一大批文人志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继往圣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古以来多少仁人志士铁肩担道义,以天下忧患为己任,为国家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风亮节,以己之躯,延续着中华文明。

    中国古代社会的超稳定性,有其内在原因,也受外部发展环境的影响,从地理环境,到政治经济制度,再到文化精神,这种种因素的综合让中国社会虽然历经战乱,分裂,外族侵扰,也依然坚韧地向前发展,中华文明也因此生生不息。

    论中国古代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中国古代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gkx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