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怎么啦?”
(接完小朋友的路上,我看她有些不高兴,就问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儿。)
“今天老师没请我帮忙,没有奖励我贴纸。”
原来是这样啊(为这事儿不高兴,孩子的行为表现很孩子,我非常理解)。
“帮什么忙啊?”
我接着详细地问。
“午休时,老师说,铺上垫子睡觉更舒服,她找了几个小朋友帮忙。帮忙的小朋友,老师都有奖励贴纸。”
听到这,我大概清楚了为什么没找她帮忙的原因。
但我不想凭主观经验判断下结论,还是想先确认一下事实。
“都是有谁啊?”
(以我的经验,上学时期,干活的事儿,一般都是喜欢找男生,最好是个高有力气的那种。)
“balaba。”
(她说了四个小朋友的名字,听名字好像都是男生。)
“这四个都是男生吗?”
我再次确认下。
“不是,还有女生。”
“她说下次再请我帮忙。”
我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是助人的机会没得到,没得到表扬,心里不平衡啦。
小朋友因为这事儿生气,让我觉得很可爱,又非常理解。
只是不清楚老师是否下次还记得这次对孩子的承诺。如果没有,我想孩子多半会失望。
不过,老师的行为,我是不好左右的。我只能做好家长该做的事情。
“那等下妈妈需要你帮忙,你来帮妈妈,妈妈奖励你,好不好?”
“好。”
这句话说完,我看她似乎从刚才的情绪里走出来了,就放心了不少。
然后,我们继续往家的方向走。。。
(路过商业街,买了小猪包和烤肠。至于到家帮忙的事儿,我全忘了。她也没提,我估计她也忘了。)
这件事,让我看到了奖励虽有一定的好处,但也确确实实存在一些弊端。
如果奖励的目的是为了刺激驱动孩子做事,结果就容易造成一旦奖励消失,就难以驱动他们,而且还会让他们多想。
另外,为了获得奖励而帮助人,而不是为了助人而帮助,这容易让孩子们对助人有错误的认识,认为助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物质奖励和老师的表扬,而不是成长、快乐和成就感。
老师因为要带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肯定要有自己的手段和方法,我非常理解。
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成长,作为家长,我该怎么引导比较好呢?
我想让孩子明白以下道理,但怎么让她听得明白,怎么用一个孩子能听得懂,能理解的话去讲给她听,这是一个问题。
1、任务量就那么多,需要的人数不必多。
2、帮助老师的机会有很多,这次没有机会,下次有可能就轮到了,不必因此不高兴。
3、帮助老师干活只是获得奖励,得到表扬的一种方式。
4、还有很多和她一样没有获得机会的小朋友,并未因此不开心。
5、只有这次没有因此生气,以后才会有更多机会。
6、助人的方式有很多,铺垫子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
7、这一件事不能定义你是否是个乐于助人的孩子。
8、帮助他人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奖励。
9、帮助的对象不是只有老师,还可以是别人,比如爸爸、妈妈等。
这九点是我接下来需要让孩子明白的。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任重道远,我还要保持不断学习和成长。
另外,关于奖励和帮助,我临时产生了三条想法,分享给大家:
1、表扬和批评,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让人听话。
2、助人时,动机一定要至善。
当你帮助他人时,如果期待他人回报,那助人的动机就变了,那不叫帮助,那叫交换。
真正的帮助,发心是纯粹的,只管自己施与,不在乎回馈结果。
3、奖励只是种措施,怎么用,才能保证利己又利他,这才是最重要的。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愿我们都能清醒地活着,快乐地活着,把握好自己命运的主宰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