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即是俗人,也只好自己写序。编筐挝篓总得有一个好开头,所以就煞有介事地写上几句。标题想了很久,标题党占有了太多的资源,有些不知所云。搜肠刮肚想出个“那些年那些事”,得意间有人告诉我人家已经有了同名电视剧。好家伙,差点莫名其妙地摊上官司。今天突然想到一个满意的标题,趁着那点小兴奋没退,就捷足先登占为己有了。
不懂啥叫创作,也不想难为自己。只是想把自己经历过看到过的,记忆里还能拾起的一些凡人琐事,原原本本地讲出来,带大家感受一下小屯子俗人的家长里短,就满足我的那一点虚荣了。
那年我八岁
(系列故事之一)
不论是发育的早晚,还是智商高低,那时小学一年级的入学年龄就是八岁。那一年,和屯子里八岁的小伙伴儿一样 毫不列外地,我被妈妈赶进了学堂。“学校”离家很近,是因为考虑孩子去大队(人民公社时期相当于现在的村级政府)的学校太远,在屯子里设了一间教室。学校安排了一个姓陈的男老师,是屯子里比较有文化的人。他同时教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所有课程 ,那时农村小学只有两门课程,语文和算数。教室是当时生产队腾出来的一间土坯房,左边是队部,右边是教室 。桌椅是用木板和土坯搭起来的,一、二两个年级共用一块黑板。入学时没有任何麻烦,一些孩子甚至不用家长带着,自己到教室里找个地方一坐就算入学了。教室里两个年级只有三十多个孩子,孩子是谁家的,老师都一清二楚,花名册上的好多名字都是老师给起的。学生的座位不是按身高排序的,因为不同年级的两个班在一起学习,就从教室中间分开,各自一半。老师讲了一些学校的规矩之后便开始发课本,课本只两本书,那一年不知道什么原因学校订错了课本,缺了一年级的,多了二年级的,老师和我家邻居,觉得和我好说话,于是就“大义灭亲”地让我直接从二年开始读,我也不知天高地厚,捧起课本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去。后来老师和爸爸的解释是,我比其他同龄孩子灵,爸爸也没当回事,就只顾忙他的事去了,就这样,我的学习生涯在阴差阳错中晋级开始了。(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