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
(系列故事之三)
许多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都应该记得,那时候农村放映电影都是露天的,想象不出城市里的电影院是个什么样。农村人最多的进城机会应该是到医院治病,而且大多数是到病入膏肓的危机时刻,平时小病小灾的大队里有诊所,赤脚医生最高级的医疗设备就是一个听诊器血压计。别看条件简陋,然而大多数医生都是多面手,就凭一个药箱背上所有家当解决几千口人的求医问药。药也没几种,丸散膏丹手指头就数过来了。也是怪,人那时候就不爱得病,特别是怪病,因此没事进城的机会就寥寥无几。
屯子里放映电影不需要花钱,由公社里组织放映员在各大队循环放映,最多时每个月每个屯子放映两次,遇到雨季和其他情况就能轮到一次,到了冬天就只能停下来了,因为东北的冬天谁也不能在外边站上一两个小时。东北话形容手脚冻疼了就说像猫咬的似的,可见有多冷。那时候每年也没有几部电影,有时候跟着放映点的轮回撵着看,一部片子看六七遍也是常有的事。在那时候没有比看电影更高级的娱乐形式了,无论是孩子大人都一样。
放电影的场地要求不高,一般是在生产队的院子里,把两个碗口粗的竹竿固定在地上,打上拉线固定好再把白色的幕布挂上抻平。这一连贯的动作让人看的很羡慕,因为那时能干上放映员工作的一定不是一般人。最让人嫉妒的是冬天他们可以在自己家里放电影给亲戚朋友看。另外就是无论到哪放电影到都被村民热情招待,如果能把放映员安排在谁家吃饭那更是脸上有光,好多新鲜事都能从放映员的嘴里听到,然后可以在其他人面前显摆几天,甚至下一次要放映什么片子都能先众人一步得到消息。在当时,放电影是个技术含量高的工作,电影放映完就是个热门的话题,比如小张换胶片比小李麻利啦,小王几分钟就能接上断掉的胶片啦等等,反正是只要能插上这个话题的都得是屯里二明白以上的人。有句话叫曲终人散,在当时电影散场后可不是那样,除了老人妇女之外,好多人还一直守候着放映员有条不紊地“缷幕”,当然,就更缺少不了几个早就跃跃欲试帮搬东西的热心观众了。只需一袋烟的功夫,放映场地上就只留下些用来垫屁股用的草把土坯。对一些孩子来说,虽然是余兴未尽,也只好被大人喊着排行或乳名不情愿地各回各家了。当然梦里少不了一场战斗故事与刚刚看完的故事联系起来。
就如电影的蒙太奇一样,生命中一个个故事演绎到今天,不论命运为自己编织了怎样的故事,无论是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百味,一切都会归于平淡。就如大家常说的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毫不列外地演绎一个真实的自己,然后,还没有来的及听到他人对自己演技的评价时悄然睡去。。。。。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