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读了《王阳明》这本书以后,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我们的前辈来了一场有深度的隔空对话,被他的传奇人生和不断追求真理提升自我的精神震撼到。王阳明的一生可谓是跌荡起伏,命运多舛,但他自幼聪慧过人,从小就立志要成贤成圣,三次科举,再二十八岁那年终于考中了进士。王阳明早年师从大文学家娄谅,又拜师大军事学家许璋学习兵法,这为他后来平定叛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步入官场,是非多,王阳明因忤逆权贵刘瑾,被打四十大板,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后在龙场顿悟“人心即为理,知行合一,以心为理”的圣人思想。
刘瑾死后,王阳明被兵部尚书王琼看中,任命他去江西剿匪,他利用心学,与敌方大玩阴招,“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军事思想被他玩得很溜,一心想当皇帝的朱宸濠不到三十天就被王阳明玩完了。此后王阳明还干了很多牛叉的事,比如平叛,办学校讲学,五十七岁时,一代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病逝于江西南安。
读完王阳明老前辈的一生,我深受启发,以及对王老的敬佩又更上一层楼。就凭他从小立志成贤成圣的决心,三考科举终成功的勇气和毅力就给我们这些后辈做出了很好的榜样。纵使命运多不济,王老前辈总能出奇制胜,化困难为机会。在杖责贬至龙场时,若是放在正常人的情况下,肯定会欲欲寡欢,寝食难安,然而我们的王阳明老前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悟出了影响整个中华哲学的圣人思想"知行合一”。在明朝时期,“知行合一”的横空出世,可以说惊天地,泣鬼神,要不然不会被称为圣人。王老前辈的圣人思想"知行合一"的描述,我反复用心读了好几遍,因为我想通过内心的幻想去领略当年圣人顿悟时的风采,正所谓一念成佛,顿悟,顿悟,他当年到底悟到了什么?我在想,看了他的圣人思想,我能不能也从中悟到什么了?还别说,我虽然悟的不是很好,但也小有所成,大体不离圣人王老主张的思想。从王老前辈的"致良知”以及“心即理”,我们就能从字面意思看出来,圣人是很看重内心世界的修练和反省,他认为人人都能通过反省和修练达到仁爱的境界,虽然这只是王老顿悟时心中的一种理念,难能可贵的是,他又推出了"知行合一”,这是圣人思想的精华所在,意思就是要想领悟道理的真谛,就必须注重实践和行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实践出真理。这与孔孟之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孔孟之道看重的是个人修养和道德,而王阳明更加看重的是付出行动,去检验真理,"知行合一”是属于创造性的一笔。
《王阳明心学》中,王老前辈也提出了很多他自己的一些教育方面的看法,比如“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这大概意思就是说教育孩子不要去禁锢和约束他们,要培养他们的天性,否则就会像草一样枯萎。这种教育孩子的思想在当时的明朝封建时期绝对算的上超前,正是有了王老前辈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我们后辈才能深受启发知道怎样去引导和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中华文化才能源远流长。
总的来说,王老前辈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强调了启发和引导、实践创新和体验、道德教育和教师的作用,对于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https://img.haomeiwen.com/i23560935/3fda9517a8b3271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