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兜着我的裙子,带着我顺风往前走,眼前的世界也在往前走,色调陈旧而舒适,那画面痛刚刚记起的某幕场景一模一样。远处空荡荡的原野里有一颗树正在回头张望”
---节选自《阿泰勒的角落》里《拔草》一节”
李娟的《阿泰勒的角落》今天看完了,断断续续历时两周左右的时间。遥远北方边地的生活、风景和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在这些天由字符变换成各种影像,在我的脑海中从远处缓缓推近,从模糊到清晰,然后又缓缓地远去,消失在枯黄草原的天际线处。
掩卷之后,我蜷缩在狭小拥挤的办公室中,风从半开的窗户吹了进来,又从对直的走廊穿堂而过,掠过另一扇同样半开的窗户,融入楼外宽广的空间之中。我和风是垂直的,无法看到它离去的窗外,但可以想象,它往南、再往南的地方,总有一片遥远空旷的原野,那里,也许有一棵树在回头张望。
李娟的文笔流畅、自然,文字间充满诗一样流动的韵律,行文间没有刻意的修饰与润色,这是我喜欢的风格。全书五章三十四节,都是琐碎的故事叙述、平凡普通的人物描写和对周遭风景的个人体验,找不到起伏、转折,看不到焦点和冲突。她用文字描绘的生活,不会有常见的同情、羡慕、嫉妒、不满的情感代入,她和她的家人,当地的哈萨克老乡、以及那些匆匆的过客,都是平淡和坦然在其中,并不乏快乐。在外人看来,他们也许被残酷的自然条件、空间的束缚和知识技能的缺失被限制,尽管如此,这些阿泰勒的生命,他们的内心,他们依然有着内心的自由,并在可能的时候,让这自由尽情地放飞。正如李娟和母亲坐着爬犁,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风雪归途中,突然看见的环形彩虹,彼时,他们的欣赏和喜悦,和我们又有什么区别?
河流、土地、山林,书中有大量的描写,每次跟随牧民迁移到新的地方,李娟总是不惜笔墨去描述眼中所见的风景,她用自己的眼睛作为镜头,将自己的感受同步投射到视线所及的景色当中,每一颗砂砾、每一株林木,那些翠绿的树叶或是枯黄的干草,都被赋予某种生命的质感,因此,风景在书中向我们呈现的是主观的镜头展现,表达着某种情绪,却无时无刻不美。
对动物的描写也是多样而细致的:兔子、小羊、金鱼、狗、泥鳅、鸡鸭、马鹿,等等。李娟和家人饲养它们、也把它们作为生活的伙伴。在李娟的“镜头”下,这些动物有着人性化的意识,也具备了人的些许品质:善良、勇敢、胆怯、狡黠、有爱,李娟的外婆甚至长时间和金鱼对话,李娟的母亲用自己的胸膛温暖孵化壳破的鸡蛋。企图挖洞逃跑的兔子,在一两个月漫长的工程施工中,疲倦饥饿时会偷偷回到笼子中,休息或努力找寻可吃的食物(李娟和家人以为兔子早已逃走)。
从身边之物和日常细节中进行观察和书写,娓娓道来,涓涓的溪水一样,流淌过读者的心灵。《阿泰勒的角落》让我体验了自己的人生不可能触及的地方,从开篇到结束,我仿佛在十多天的时间里,在新疆那片遥远的地方,生活了数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