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格言漫话
夏德元:中国格言漫话之 来而不往非礼也

夏德元:中国格言漫话之 来而不往非礼也

作者: macmak | 来源:发表于2019-03-21 21:43 被阅读0次

    来而不往非礼也

    《诗经》名物图解  木瓜

    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上》:“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意思是,礼节上要重视往来之道,也就是要做到以礼还礼。有时,这句话也会用在冤冤相报的关系中,等于“以牙还牙”的前奏,带有威胁和警告的意味。反映的都是人际关系的等价交换。

    体现这种人际交往之道的最早经典文本是《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里的等价,不是用货币单位来衡量的,而是用情意分量来权衡的。体现这种观念的俗语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又说“情义无价。”奇怪的是,从这首诗演变而来的成语是“投桃报李”,而不是“投桃报琼”,可见“等价”的概念是深入人心的,人们能接受的往来之道的精髓,应该是平等。

    但是,有一句民间谚语又说:“礼多人不怪。”意为讲究礼节,不会受到人的责怪;甚至可以说,礼数再多,也不会有什么不好。这是有意强调礼要多,一定不能是等价的。

    这在今天看来,确乎是一种过时的偏见。诚然,在以“礼义之邦”著称的中国,待人应该彬彬有礼。但是,过于繁琐的礼节实际上已经成为长期以来束缚人思想的枷锁之一,有时还使人养成虚与委蛇甚至阳奉阴违的陋习。

    其实,古人们早就认识到礼仪有大学问。《吕氏春秋·适威》告诫说:“礼烦则不庄,业烦则无功,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礼仪烦琐,动不动就三拜九叩,不仅起不到礼仪应有的规范作用,反而还有失庄重……事物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又据《论语·八佾》记载:“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向来推崇周礼的孔子也认为,礼过多而苛繁,不如简约好;办丧事也不必过于讲究,关键是内心要有哀伤。《梁书·顾宪之传》发挥说:“丧易宁戚,自是亲亲之情;礼奢宁俭,差可得由吾意。”

    还有一句俗语说:“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很清楚明白地说明“礼多”、礼重,有时与“曲意逢迎”、有求于人几乎是同义语。所以,我们不仅不能礼下于人,给人恶劣的印象;除非你确实有求于人。也不能无功受禄,收受他人的重礼;除非你确实想不计后果地从他身上捞一把。

    成语“繁文缛节”(又作繁文末节、繁文缛礼)绝对是个贬义词,指过分繁琐的仪式和礼节,不仅仅是让人生厌,有时还会误事。梁启超《教育应用的道德公准》对当时“道德公准”的繁琐条文评论说:“便是因为繁文缛节,条目太多,所以往往不能自圆其说。”鲁迅《坟·看镜有感》:“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臣,惟独在国内特多繁文缛节以及唠叨的碎话。”

    人际交往中,要讲究礼节礼仪,这自然不错;但如果一方本着“礼多人不怪”的思想行繁琐之礼,而另一方只得奉陪到底,岂不要疲于奔命哉?

    “人情大似债,头顶锅儿卖。”据调查,中国农村许多地方的老百姓,竟因为各种各样的“人情债”而致贫,听了不禁让人痛心疾首。

    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农调队曾经用科学抽样方法,连续四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年来,农村赠礼名目繁多,婚、丧、嫁、娶、出生、满月、百天、周岁、大寿、周年、考学、参军、上梁、乔迁、开业等等,层出不穷,愈演愈烈,而且礼金数额一路攀升,由原来的几元,上升到几十元、几百元,给农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针对这一现象,新华网发表评论说:“越刮越盛的请客贺喜‘随礼风’,把一些农民‘刮’得晕头转向,无所适从,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拿农民的话,你随也得随,不随也得随,否则,轻者说你不懂情义,重者说你不食烟火。在这种‘礼尚往来’碍于情面的压力下,整个村屯人都纷纷参与到这股请客贺喜‘随礼风’之中。”

    “这是一个奇异的怪圈。今天你家有‘喜’请客,我去送‘人情’。明天我就挖空心思找‘喜’点,请你也过来还‘人情’。如此这般,农村人情费支出不再是以前小包、小礼,经济富裕的互相攀比,经济拮据的也死要面子。与此同时,如今农村请客贺喜的花样也在不断翻新,已由过去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乔迁之喜发展到孩子满月、生日、升学、参军、老人祝寿、买卖开业等等,名目繁多让人数不过来。如此说来,发展到像福州市闽清县某农民家母猪下仔,竟广邀亲朋好友、同村村民前来祝贺,也就不足为奇了。”

    “目前,农民收入增加开始提速,但收入总体水平还是处于一个较低层次。而人情费支出却居高不下,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生产、生活, 已成为沉重的负担。更深的危害还在于,它腐蚀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如此恶性循环下去,这就不是一般问题了,有点成为农村的‘公害’了。”

    以上这些乱象,其实早已背离了礼尚往来的本义,已经成为赤裸裸的金钱盘剥。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十分古老的经济交往形式——礼物经济正在复苏。根据澳大利亚“礼物经济”倡导者之一Meg Ulman女士的主张,应尽量避免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礼物的价值。“货币经济是衡量你拥有多少和赚了多少,而礼品经济是分享与收获!”

    互联网平台上的公益活动、微信群的红包、视频直播中的打赏、朋友圈的点赞等等,都是一种赠与形式;如果说是一种经济交往也行,但不是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而是开心随意的馈赠经济。它的可贵之处是不拘泥于来往之道,不形成道义逼迫,它或许是人类思想成果交换的理想形式。

    本图纯为装饰,不构成打赏建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夏德元:中国格言漫话之 来而不往非礼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gxf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