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凌晨的不知道几点,在小朋友一次又一次地踢掉给他盖的被子,在简单的口头沟通无效后,我愤怒地起身,在他小腿上狠拍了一掌。
那一掌,是实实在在的情绪体现,拍完之后,手上有火辣辣的感觉。感到火辣之时,心中后悔下手太重,而更使我懊悔的是小朋友带着哭腔的一句话:
妈妈,给我盖被子吧,我不会再踹了。
自诩科学育儿的我,使用了自己一直唾弃的方式,暴力。
在电影《狗十三》中,爸爸对李玩拳打脚踢的画面看得心惊肉跳,更齿寒的是,打完之后,爸爸的那句“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多么的无耻。明明是大人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与心思,去了解孩子真正的诉求,去寻找解决之道,却以身体和地位的优势,借由最简单的暴力手段,让孩子无视或者接受问题。暴力宣泄之后,出于懊悔但羞于认错,或者只是怕孩子记恨自己,于是祭出“爱”这面旗帜。
暴力是最简单的,不需要思考问题背后的问题,不需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需要耗费时间精力脑细胞;暴力的“效果”又是立竿见影的,李玩在一个人躲在厕所哭泣之后,接受了那只不是爱因斯坦的狗是爱因斯坦的事实。
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说,没有人能忍受身体的痛苦。
这本是统治者对被统治者思想控制的一种方法,在家庭这个小体系内,也是随处可见。“棍棒之下出孝子”,还曾是被宣扬的大道理呢,或许,现在仍然是吧。
可是,如果“打你是因为爱你”的逻辑成立,那么儿女是否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呢?显然不能,这可是“忤逆不孝”的大罪,是道德的至低点。
因为在家庭中,有个固化了几千年的权力结构,父子,对应社会体系中的“君臣”。既然“雷霆雨露均是皇恩”、“君要臣死臣不得死”,那么“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看《狗十三》时,心情是沉重而压抑的,哭得稀里哗啦,不是因为有同样的暴力经历,而是因为作为“孩子”,在家庭中并不被平等对待。
爱因斯坦被弄丢了,没有人对李玩说对不起,大人们也不去找狗,却在拼命找借口,打着“为了你好”的名义。
爸爸说,李玩,你大了,要懂事了。
爸爸说,离中考还有一年,学习紧得很。
为了哄住疯狂找狗的李玩,大人们又买了一条狗,并告诉她,这就是爱因斯坦。李玩的异议和抗拒,在他们看来,是不懂事的表现。
我想,李玩想要的,不过是真心诚意的歉意,尽心尽力地寻找,或者仅仅是理解与体谅;而不是用谎言掩盖一个错误。
为了弥补暴力的愧疚,爸爸说要带李玩去看天文展,但是因为酒局应酬的需要,食言了。继母的小儿子挑衅爱因斯坦反被伤到,狗被送走了。李玩得了物理一等奖的庆功宴,成了爸爸的炫耀场,还被爸爸的朋友逼着吃下了一块狗肉。
回到那个不知几点的凌晨,在小朋友再次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踹掉了被子之后,我心平气和地爬起来,给他换上了睡袋。
《狗十三》底下,有网友评论说,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是李玩矫情了。
让我想起《小王子》中的一句话:
所有的大人当初都是孩子——但是很少有大人记得这一点。
All grown-ups were once children--although few of them remeber it.
我希望,我可以一直记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