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武威奋起,铜马奔欢,西峡张江,谁与争先?驰骋沙场,风雨程兼,嘶鸣盛世,丝竹和弦。腾空三足,舒展云翼,踏燕一蹄,远飞汉天。试问玉皇,今日盛事,旅游标志,人心惟前。
骊歌三叠·中国十大镇国之宝之铜奔马
其一:张江鬼斧夺天工
张江鬼斧夺天工,活灵活现展尊容。千年国宝源东汉,万种豪情融铸铜。
凌云气,马如龙,英雄无敌踏长风。馆间物博千年久,蕴味深幽寄意丰。
其二:三足腾空任纵横
三足腾空任纵横,一蹄踏燕奋嘶鸣。骄姿雄跃风云盛,灵气飞升紫霭明。
轻盈态,壮心凝,身形俊美胜鲲鹏。中华国宝垂千古,东汉神驹世界惊。
其三:飞马腾空意趣骄
飞马腾空意趣骄,单蹄踏燕气雄豪。扬鬃一跃凌云志,健尾三摇靓骏骁。
工艺巧,铸高标,瞬间凝固聚雕刀。红尘奇象无穷韵,大匠灵心谁可超?
铜奔马的前世今生———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为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是中华民族伟大气质的象征。
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的瞬间,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之上,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
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
2021年12月1日之后,东汉铜奔马将于每年5月1日至10月15日在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厅展出,其余时间在库房维护保养。
文物历史———
1969年9月10日,甘肃武威新鲜人民公社新鲜大队第13生产队的村民挖防空洞,无意间发现一座有大量青铜俑的古墓。很快,墓葬中的各种殉葬品被送到了大队部。此事被新鲜公社书记了解后,他阻止了文物的变卖和毁坏,并向上级政府反映。
1969年12月,甘肃省有关部门决定,将雷台出土的文物全部上调甘肃省博物馆保存。
1971年9月19日,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偕夫人于立群陪同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宾努首相带领的政府代表团访问我国西北地区时,专门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仔细查看了雷台汉墓出土的这批青铜俑,当他看到铜奔马后,发出了“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就是拿到世界上去,都是一流的艺术珍品”的感慨。郭沫若到回北京后立即向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详细介绍了这批青铜俑,尤其是铜奔马的情况,并当场商定马上将这批文物调京,充实北京故宫正在举办的全国出土文物展。铜奔马在京展览后,立刻震动了史学界和考古界,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些专家纷纷在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评赏文章,说铜奔马是“无价之宝”。
文物特征———
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制作技术———
其铸造工艺为分范合铸,即分别铸造马身、马腿以及蹄下飞鸟等部分,再合铸完成整体造型,马腿内夹有铁芯以增强支撑力和强度,铸造工艺在当时非常先进。
文物鉴赏———
关于此文物的名称,众多专家从不同角度为之命名,最后将其定名为铜奔马,这也是被认可的名称,除此以外还有马踏龙雀、飞燕骝、紫燕骝、天马、马神天驷、马踏飞燕等说法。一件艺术品的命名有这么多的说法,在艺术史中绝无仅有,可见其在艺术史上的巨大影响力。
这些不同说法的分歧点在于马足所踏之鸟的种类。铜奔马,定名平实,不会有任何失误,避开了对于鸟形底座本身属性的认定。
铜奔马在动态飞扬下站立的实际问题。东汉铜奔马是一件在三维空间中展开的有体积和重量的物件,而且动感强烈,呈三足腾空之势,在其足下加上鸟形底座以固定,显然经过精心设计,既合力学原理,又使奔马的轻盈和物体的稳定得到完美解决,体现了其高超之处。具体而言,鸟形底座平,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鸟的头、双翅、尾呈现伸展状,正如三角支架,增大了稳定性。所有这些使马的重心通过足踏于飞燕背上而能保持平稳,构思之精巧无出其右。
铜奔马用鸟形底座,在艺术上也是一种创造。制作者在固定奔马的同时,将底座的实用功能与艺术创造结合起来,这一大胆而又巧妙的做法,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塑造一匹马的逼真形象这并不太难,而要将一件静止的物件表现出动感,特别是要表现匹日行千里的良马风驰电掣的神速,这就不那么容易了。制作者匠心独运,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把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在一起,大胆地让马的右后蹄踏在一只凌空飞翔的鸟身上。衬托出马的迅疾,使一匹静止的铜马活灵活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铜奔马是东汉青铜艺术的精品之作。东汉铜奔马的造型方式,沿用了当时通行的奔马的形象,并且创造性地加上了飞鸟,既起到了实际中的固定作用,又增加了马飞奔的气势。整体上看,它是汉代人勇武豪迈的气概、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现,反映了汉王朝的强大与富足。
出土环境———
雷台汉墓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北关中路,约建于东汉晚期。三座墓葬均建于夯土筑成的土台(雷台)下。
武威雷台汉墓———
1号墓为夫妻合葬墓,规格较高。其墓门向东,由长斜坡墓道、甬道、前室(附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后室组成。墓门上方有砖雕门阙一座,墓室总长19.34米,条砖砌筑,覆斗顶,藻井方砖绘大型莲花图案。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漆、石、陶等珍贵文物230多件,古钱币3万余枚。其中铜器127件(部分有铭文),铸造最为精致的是铜车马仪仗队,而工艺水平最高的是一匹铜奔马。
2号墓形制与1号墓相似,只是规模不及,且无耳室。
文化寓意———
铜奔马是在汉代社会尚马习俗的影响下产生的具有重要价值的青铜工艺品。马是汉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军事装备和农业生产畜力。汉朝政府给马立“口籍”,汉武帝作《天马歌》,马在各种场合被神化和奉颂。
汉代社会盛行车马冥器随葬,视马为财富的象征。汉代的“车马出行仪仗队”和“出行图”在墓葬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上是常见题材。铜奔马别具一格,与其他车马相互衬托,体现了墓葬随葬冥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汉代通西域,设河西四郡,马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根据河西汉简的记载:马被广泛地用于交通驿站、长城防御、军事行动等方面。史料记载,汉武帝曾三次派人到西域求乌孙马,马在汉代可谓战功赫赫,功绩卓著。
文物价值———
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2022.05.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