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时的佛

作者: 自由一小下 | 来源:发表于2019-06-27 16:20 被阅读2次

    印度有个传说,谁能统治全印度,就会有轮宝出现。轮宝本意是一种武器,它无坚不摧,无敌不克,得到轮宝的统治者被称为“转轮圣王”。

    释迦还没出家之前,他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就是做转轮王,这是从政治的层面上讲的;一个是做法轮王,这个是从宗教、思想上讲的。

    在巴利语的佛经和梵文佛经中,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佛教第一次讲法被称为“初转法轮”,这样就包含了这样的一个意蕴:佛陀所悟的是最高的真理。它所向披靡,能够摧毁一切、战胜一切不正确的想法。

    因为原来追随佛陀的五个人,因为看到佛陀放弃了苦行而感到失望,离佛陀而去。

    所以在初转法轮时,佛陀为了批评这五个人极端的苦行和相关的主张,提出自己不苦不乐的“中道”学说,证明苦行、尤其是极端的苦行并不是正道,只有“中道”才合理。因此佛陀首先讲的是“中道”,而不是“四谛”。

    他先讲了“八正道”,也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五个人被说服后,佛陀才开始宣讲“四谛”(即苦集灭道)。

    按照佛陀的教法,人生的全部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染(即有污染、不干净);二是净。污染,包括了“四谛”里边的苦和集;而净则包括了灭和道。

    在苦集灭道这四谛中,又以“苦谛”为根本,集是苦集,灭是灭苦,道是灭苦的方法,。

    佛陀第一次宣扬“四谛”,反复讲了三次。这在佛经里叫“三转法轮”。

    初转法轮是肯定“四谛”,也就是肯定人生就是生老病死这些苦。二转法轮讲的是“四谛”在人生中的意义,也就是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

    说得是:我们应该了解和知道苦,应该断绝苦的原因,应该证明灭苦,应该能够修正到灭苦,而灭苦的方法我们应该去修习。

    三转法轮证明佛陀本人已经做到了苦已明,集已断,灭已证,道已修,这就是原始佛学的基础。

    在佛灭以后大概200多年阿育王留下的“法敕”(法令)当中,也是这样规定的。它要求佛教徒念的第一本经就是《毗奈耶最胜经》即这次三法轮。

    后来,佛学发展比较早的《维摩经》《法华经》,一开始也是讲“四谛”。后期的大乘经典,像《解深密经》,把佛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依然是讲“四谛”。可见“四谛”(即苦集灭道)是原始佛学的中心思想。

    “四谛”中的苦即“苦谛”又分为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

    其中前四种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可避免。人总归要生老病死的。但是人的要求经常与这种自然规律对抗,人经常要求不老,要求长生。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所以就会产生痛苦。

    后面的三苦(即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这三苦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所造成的。

    那么苦的总原因是什么呢?佛陀认为是“求不得”。大家都去追求得不到的东西,当然就苦。为什么“求不得”是苦的总原因?佛陀又认为是由于“五取蕴”。

    什么叫五取蕴呢?佛陀将人的构成的成分分为五种,一种是色,也就是物质;第二是受,也就是感情、感觉;第三是想,也就是理性活动、概念活动;第四是行,也就是人的意志活动。最后是识,色受想行识,各类情况相当复杂,积为一类就称为“蕴”。

    而取是指一种固执的、难以摆脱的、根深蒂固的欲望。五蕴和取结合在一起,就叫五取蕴,就产生了种种贪欲。

    而人一旦有了五蕴,就会产生出一切的苦。五蕴之所以是苦,归根结底是由于贪欲,只有消灭了贪欲才能消灭苦,也就是灭谛,人才能获得解脱。

    在佛陀那个时代,关于人生的学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婆罗门的学说,认为人是由梵天而来,是神的转换,所以叫“转变说”;一类是六师(六种其他婆罗门教以外的学说,比如顺世派)认为人是由很多元素集聚而成的,所以也叫“积聚说”。

    佛陀对这两派都是反对的,他主张“缘起说”。他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因果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

    佛陀把人生分为好多部分,佛经记载的有五分、九分、十分、十二分等。现在讲得最多的是十二分,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大乘佛教当中的十二因缘。

    这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一切可以归纳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相互构成一个因果链。

    后世把十二因缘和轮回结合起来,就有了小乘佛教的三世两重说。

    什么叫三世两重呢?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而两重就是因果。

    佛陀认为过去世是因,现在世是果,但是现在的世同时又是因,因为它是未来世的因,而未来世是果。大乘佛教是两世一重说,过去世是音,现在世是果,或者现在世是因,未来世是果。

    这种说法真的是非常合理的,因为现象之间本来就是彼此联系。老死是结果,它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有“生”。从佛经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佛陀观察人生就是从老死开始,从而推演出十二因缘。

    为什么会有老死呢?因为有生。为什么会有生呢?因为有有。为什么会有有呢?因为有取。为什么会有取呢?因为有爱。为什么会有爱呢?因为有受。为什么会有受呢?因为有触。为什么会有触呢?因为六入。为什么会有六入呢?因为有名色。为什么会有名色呢?因为有识。为什么会有识呢?因为有行。

    所有的一切归结到最后,为什么会有这一切?因为无明(即没有知识),人对这个世界、对一切便没有准确的了解,没有把握,没有知识。所以,无明是一切的起点。

    同时,佛陀认为人的行为与业力有关。“行”是支配大家有目的的行动的意志,本质就是“业”,即身、口、意“三业”。

    “业”是由什么决定的?佛陀的答复正是无明(即,无知)。众生为什么或者对什么无知呢?佛陀认为人生是无常的,终究是要消灭的,而众生却要求他永久、恒久,而这就是无明。

    照佛陀的说法,人生就好比是一个房子。

    房子是由砖瓦木石结合起来的,是由很多部分相互联系,彼此牵连,才有的房子。房子本身只是一个概念而已,你要把砖瓦木石拆掉,房子也就塌掉了。

    人也是由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结合起来的!众生却要求有“我”,执着认为“我”是存在的,这就是无明。众生由于这种无知而产生的种种行为,就是苦的总根源。

    最后,佛陀为了论证人生的无常、无我,他提出了三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也叫“三法印”。

    什么叫法印?法印其实就是标志,是指佛陀和其他派别相区别的标志。什么叫三法印呢?“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

    后来人们又于“三法印”之外加了“涅槃寂静”,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叫“四法印”,而法印就是以“缘起”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佛陀经常说,懂得了缘起(因果关系),也就懂得了法。懂得了法,你就懂得了一切。所以我们说,“缘起说”是佛陀的最高原理。

    这些就是对佛陀以及佛陀那个时代的佛教学说,最简单的一个概述,希望对大家有所助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陀时的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hr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