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关键对话竟可以拯救一个英雄的生命!
在下邳,曹操设计引诱关羽出城,并派几员大将用车轮战大战关羽,最终将精疲力竭的关羽困在土山。关羽的昔日好友,曹将张辽,与关羽展开了一场关键对话,竟然说服了毅然赴死的关羽,挽救了关羽的性命,也才有了后来过五关斩六将的英雄关云长。
-1-
今天要讲的的《关键对话》这本书,就是讲如何正确地进行关键对话。关键对话是指那些具有较高风险、冲突观点、激烈情绪的对话,如果不能得到正确处理,将会引起冲突、损失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这本书的作者是科里·帕特森等四人,长期致力于改善领导力和人际关系,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培训了数百万人。
在这本书的第五章,作者告诉我们通过四步创建法,即寻找共同目标、识别策略背后的目的、开发共同目的、构思新策略,去创建共同目的,来改进关键对话。
-2-
让我们看看张辽如何与毅然赴死的关羽对话。
捱到天亮,又困又饿的关羽,准备再次拼命冲下山去,以死明志。忽然看见一人跑马上山,原来是旧时好友、曹将张辽。大敌当前、生死存亡之际,关公启动自我防御,警惕地问:“文远欲来相敌?”
一是寻找共同目标
要开发共同目的,你应当拓展自己的视野,关注范围更广阔的目的。你应当寻找的是对双方更有意义或回报更大的目标,而不是那些会让你们产生争执的目标。
张辽解释:“非也。想故人旧日之情,特来相见。”
关羽问:“然则文远将欲助我乎?”张辽说:“亦非也。”关羽生气:“既不助我,来此何干?”
两人对话气氛陡然紧张。
张辽说:“昨夜曹公已破下邳,军民尽无伤害,差人护卫玄德家眷,不许惊忧。如此相待,弟特来报兄。”关羽大怒:“此言特说我也!”你别想劝我投降!关羽立下必死之心:“吾今虽处绝地,视死如归。汝当速去,吾即下山迎战。”
张辽寻找共同目标失败,关键对话即将决裂。
二是识别策略背后的目的
就是询问对方为什么想要实现所说的目的,分清他们的要求和要求背后的真正目的。
张辽大笑曰:“兄此言岂不为天下笑乎?”公曰:“吾仗忠义而死,安得为天下笑?”辽曰:“兄今即死,其罪有三。
当初刘备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刘备方败,而兄即战死,倘刘备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
刘备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刘备依托之重。其罪二也。
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刘备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
就是说关羽你赴汤蹈火的匹夫之勇只是你的策略,根本不是你的目的。辅助刘备才是你的终极目的。
关羽沉吟:“汝说我有三罪,欲我如何?”你说我应该怎么办?我的目的应该是什么?
三是开发共同目的
如果明确双方目的之后仍无法取得一致,那就想办法开发级别更高、更为长远,能够帮助双方避免争执的新目标。共同目的并非一种技巧,要想顺利完成关键对话,我们必须真正关注对方的利益,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因此,这里的目的必须具备高度的共同性。
张辽说:“今四面皆曹公之兵,兄若不降,则必死;徒死无益,不若且降曹公;却打听刘使君音信,如知何处,即往投之。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兄宜详之。”
四是构思新策略
明确共同目的之后,应当和对方一起寻找对双方都有利的解决方案。
关羽说:“兄言三便,吾有三约。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
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
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曹操欣然同意,最终关键对话成功完成。
关羽放弃了必死的策略,实现了生存的目的,忍辱降操又保留了名声,更重要的为他日后东山再起、辅助刘备积攒了力量;曹操也实现了收服关羽的目的,之后关羽为报不杀之恩,帮助曹操斩颜良杀文丑大败袁绍。
所以关键对话保持安全感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共同目的。
通过四步法创建共同目的,你会让对方感到你们在对话中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的,
感到你关心他们的目标、利益和价值。
找到了共同目的,双方就有合理的理由和健康的气氛展开对话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