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写作时,我们在写什么?

作者: 云卿读书营养 | 来源:发表于2020-10-22 21:49 被阅读0次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对比自身,我认为自己在写作这件事上,有的时候走过了第一境界,但坚持的不好,还未修炼到第二境界,现停留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阶段。

记不得初次动笔是什么时候了,只记得好像是在地摊上买了几本很久以前的旧《读者》,从此翻开了课外阅读的篇章,请允许我用篇章,那个年代,报刊亭应该属于奢侈品行列,整天的生活也就是两点一线,校内是没有这些书的,一直不觉得课本里的文字优美,课文还要总结中心思想之类的,我们并非作者本人,怎么全盘掌握他们的思想?放到现在看,那时的青少年对历史也不了解,怎么可能有很深刻的感受呢?这样的做法现在看来,不符合唯物史观。

然而课外读物却是另一番滋味,动人的故事,优美的文字,有时仿佛读完了文字也身处其中了,这大概就是文字的力量吧。或许,模仿写作就是从那时开始的,那个时候,有那么一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

个人经验总结,好的写作,是从模仿好的文章开始。那个时候比较青涩,写不出什么,只是写一些青春期的感受。

个人写作开始进入正轨,大概是2014年左右写营养科普知识,那时研究生毕业一年,期间写了些军事领域的小文章,由于一线经验并不充实,写的东西现在看应该是学院派,书生气重,实践未必可行。可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硕士毕业后又学习了公共营养师,一个全新的领域,一篇文章只说明白一件事,我的第一篇博客阅读量就过万了,现在总结下第一篇文章的经验,选题好,标题写的好,6年后的新媒体时代,这个还是用的上的,只是我更喜欢那时的标题,简洁明了,不会为了点击量去找噱头,蹭热点。现在也是一样,不追热点,不求阅读量,只是写出自己的东西来,我的底线是:科学性要足够,逻辑够严谨,遣词造句把握好,不快消,自己走自己的路。

正因为心中的坚守,我与任何红利都擦肩而过,微博广告不接,忽悠人的不写,赚取眼球的不沾。风骨这件事,关乎内心的安宁

为什么说现在停留在寻寻觅觅阶段呢?一是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写一篇文章可以,但是写一本完整的书不行。二是

笔力不够,相信很多人也有此烦恼,笔力这件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从提高笔力的角度讲,我比较推荐清早起床,什么都不想,大脑放空,自由写作,随便写什么,这是最与自己对话的方式,很多事情想不清楚的,写出来真的容易清楚,我从自由写作上受益很多,笔力未见提高,因为写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有些东西,自己分析清楚了,也算是一种疗愈吧。

回到本文题目的思考,当我们写作时,我们在写什么?我想大抵是认清自己,认真坚守,写出我心。

有时候,自由写作时,当你写明白了此刻的内心,认清自己时,你会惊奇的体会到,有那么一瞬间,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我们写作时,我们在写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iap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