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多老人去世后,留给家人万贯家财、几套房子或是传家之宝。
重庆有位老人去世后,留下的遗产却是两本日记。家住大渡口区革新村的赵镇老人逝世,享年84岁。家人收拾遗物时,翻出老人写的两本日记:一本写于1948年,记录的是老人年轻时的事;另一本1990年开始记录,写的是老人见证外孙张波从3岁到23岁的成长过程。
随意打开日记,每一页的字都写得密密麻麻,钢笔字颜色已经浅淡,有些内容还有红笔的标注。
现列举三则:
(1)1990年,波波3岁,外公62岁
“小家伙们很调皮,吃饭总不老实,为了让他们多吃一些饭,我想了个办法,学飞机丢炸弹的动作,叫他们张着小嘴,我夹起饭菜,模仿飞机俯冲轰炸的声音,一口一口往小东西嘴里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乐意吃,我想让他们养成不挑食的习惯,但是总要花些心思”……
(2)初中时期:操心孩子学费
“波波成绩好,但是我越来越老了,今后的学费怎么办?”日记中还有波波初中、高中时期每学期的成绩,基本都是前10名。有的是从成绩单上剪下来的纸条,有的是把各科成绩写在日记上,旁边还附有老师评语。老人把每学期成绩细心记录,以作对比。”
(3)高中时期:担心孩子只重外表
“我一再向他解释,腿型并不影响你的外形。半个月来,波波不理我,我很着急,找他大姨、三姨给做说服工作。3月27日,波波在电话上又喊我外公,说他想通了。我才松了一口气。说老实话,不希望波波是个只注重外表的人,一个人的内在比外在更重要。但是我又担心他会因此觉得自己缺少关爱,我怕他一时想不通,丢开了学习或是离家出走,苦心照护他一辈子就都白费了。”
老人家写的这两本亲情日记,是老人留给儿孙的珍贵遗产。
2、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日记,文采飞扬,记事准确严谨,许多日记,不用整理,即是一篇科学文章的初稿。
由于抗日战争期间的颠沛流离,1936年以前的日记大部散失了。保留下来的,是从1936年至1974年2月6日的,共计38年零37天,830余万字,中间无一天间断。
竺可桢日记的最后一篇,是在他逝世的前一天写的,这时,他已在床上不能动弹。在听了当天的天气预报后,他写到:“1974年2月6日,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1~2级,晴转多云……”。
竺可桢的日记,忠实地记录了他周围自然的和社会的演变,记录了这位科学巨人勤奋、探索的一生。它成为我国科学界的无价之宝。
3、
在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有8个老人,最小的72岁,最大的84岁。
这些老人30年如一日义务种树,建成7400亩林场,累计承包植树造林13.6万亩,他们感动了无数的人,人们称他们为“陆良八老”。
陆良八老说,“我们一生就干了两件事,种树、守山”。这句话朴实无华,没有更多的修辞渲染,这些可敬的老人,默默种树30年,用他们的汗水,为人类肆意破坏过的大地增添了一丝丝绿荫。他们对于村子里山林、水源的呵护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一心想造福子孙后代。
三则真实的案例,在你静静地读过之后,是否引起过你的一些思考。
繁忙之余的闲暇里,可以多问问自己:你到底要给未来的子孙们留下些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