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吧读书跟着永澄热情日更
人性本恶,要反天性的自我成长

人性本恶,要反天性的自我成长

作者: 尼古拉四儿 | 来源:发表于2017-10-19 21:59 被阅读0次
image.png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尼古拉四儿(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873653/

6.5小时阅读、7小时笔记。20条笔记、一张思维导图、一则书评

以上是这本书花费的时间成本和成果。想读这本书源于一些个人管理牛人的推荐,以用于个人管理应用的完善。最开始读这本书,感受并不好,感觉和“心智成熟”并没有多大关系,“心智”在这年头,提的频率太高了,就好像现在动不动就在说“刻意练习”、“自我成长”,所以,“心智”在过往的理解里,总是和“视野、自我洞察、人生规划”联系在一起,貌似“心智”就是区域一般人和“高段位人士”的分水岭,而心智也变成了一个人在谈话和行动体现出来的“人生抱负、独特观点、自我管理能力”。

带着这种传统理解,初看这本书时,会发现:

这怎么是心理学家写的书啊?

这怎么讲的出发点是心理学知识啊?

这和“心智”有何毛关系啊?有点牵强吧,这本书带上“心智”两个字是翻译问题吧?

而看到第二部分时,才发现,哦,论心智成熟还真是应该是心理问题,第三、四部分一口气将书看完时,发现作者即是在以心理学临床实证与其论述,也是从人性角度探讨了诸多问题。

一、心理学为何能与“心智成熟”扯上关系?

这也是最开始读的时候,有种“违和感”的原因,因为作者的背景是心理学家,总有种就临床现象讲案例,分析案例的逻辑。里面涉及了很多他所经历的心理疾病患者的案例,案例涉及的谈话过程,基本是包括:引导,冲突,反馈,自我愈合,愈合后又反复,又激发患者正视自我,探秘其内心隐藏的症结。所以,初看这本书的时候,虽然有探讨“心智”,也有一些剖析,但是最初感觉是零散的,是那种“道理是这样”,但却没有那种“何为心智,不成熟的成因是什么,如何又能成熟”这种易于理解的套路。这并非一种“方法论”的商业畅销书籍,并不能立马就“打中你内心那点知识焦虑上”,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理学背景,作者成书目的和学识范围的不同,才在整本书读完后,产生那种各领域打通底层逻辑,互为佐证的感觉。

我对心理学界并不熟悉,也不知道有什么学派。为什么心理学医生能去谈“心智成熟之路”,实际整本书读完,这个逻辑才逐渐清晰。作者谈到,心理疾病的表象是无法处理很多人生问题,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就是自律,由此作者谈到了自律实现的技术方法--四原则,又谈到了源动力-爱,进一步谈宗教与自我成长、谈幸运与自我成长。

整本书中作者谈了不少的心理治疗案例,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心理医生,最终谈话的目的都是为了找到心理病患者问题的来源,我治疗的本质,不过是自律的工具,而且完全出自病人的自主选择。心理医生的责任实际上只是从技巧上通过谈话以求探寻到患者问题的本源,而最终引导其患者“自我成长”。所以,作为心理学家的作者即使讨论了一个心理治疗的种种案例,其实也是说明了“自我成长”的本质--即心智成熟之路。

而如果仅仅是从心理治疗层面去看待“心智”这个命题,显然又过于局限,也不至于这本书成为“经典”之名。恰恰是作者跳出了本身心理治疗范畴的行为目的,比如,谈到心理治疗师照样需要自律,即使是外行也能进行心理治疗。这种从本行业本领域看待问题,去又能延展去谈更大的一个命题,不也是很多行业牛人最终成为“知识IP的红人”的内核吗?

二、人性本恶

作者整篇的论述处处都体现人性背后那点人性本恶的部分,当然,作为有大量心理学临床案例的作者来讲,这些都是很多案例背后总结出来的,而对普通人来讲,世间哪岂止这点,作者只是把它归纳成那几个原罪。

喜欢先做容易或喜欢的,却尽量规避棘手的。这是忽视问题存在,却希望问题自行消失。典型的如GTD里,关于任务收集阶段的方法,不要挑你认为简单或感兴趣的,而是从上至下,一个个的“处理”掉。另外,《蝙蝠侠:黑暗骑士》中,有句话特别有力量:真正使人强大的不是无畏而是恐惧。只有在恐惧中才能获得新生。只有接纳痛苦和不安,而非等待它自行消失,你要感谢老天爷给你强大的机会,无畏和勇敢并非使你强大,而承认并接纳痛苦才能使你迎来新生。

逃避责任或乱揽责任。这是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角色,造成心理负担。典型的如,乱揽责任会带来痛苦却又想极力逃避,或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责任推给别人。

固执,对现实漠视,受不了别人的质疑。把过往的认知不恰当的转移到现在,坚定在过往的认知里却不自知,受不了质疑和挑战。典型的如,“假仁义、假聪明、假善良、假自信、假责任感爆棚”,成天想追热点、追IP、成天都是“知识焦虑、成长焦虑、情感焦虑”,“对外人形象极佳,对自己的情人却忍受不了丁点不爽”。

以自我为中心,不忍放弃过往的认知。只求摆脱现行的抑郁,却又不忍放弃已不合时宜的心理状态。典型如,种种的“我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却内心里面不尊重别人对自己的不尊重”,“嗯,我在听你的观点,我认同你的观点,只是有一点我补充一下。这些职场话术早已烂熟于心,内心却想‘尼玛,我们就不是一路人’”

这些并非是个简单总结,也有基于心理学对问题本源的分析,比如家庭、父母、成长的原因。有些根植于别人造成的固有心理症结,有些藏于潜意识中只是自己不自知而已。所以,没人敢说,追求“心智成熟之路”是一帆风顺的,没人敢说自己没问题,因为没有人能脱离掉自小藏于内心的“人性原罪”,这也正是本书主标题的题眼--“少有人走的路”,能在这条对抗自我“人性本恶”的道路上,能做到“自知”已经不容易,更何况还要“自行”。

更深层次,作者除了要谈对抗以上四种原罪的四原则方法,更深刻剖析了所谓“源动力”,就是“爱”。这个烂俗的词,由国人说出来肯定有很大比例的觉得矫情做作。虽然没毛病,却也实在没法去谈论太多。而作者谈的爱的定义,却包含了更多关键信息。一个是对象:是自我也是他人,一个是目的:为促进别人和自我的心智成熟,一个是行动:具有自我完善的意愿。
依据此去理解就是几点:

真正的爱,是寻求“共赢”(不仅是夫妻情感,也是朋友同事共事),实质上都是在寻求一个对对方需求的洞察,出于关注对方的“利益”,尊重对方的独立性,而非强加自己的意志给对方。所以,爱的越深越会更加谦虚,而不是自私和傲慢。

对爱的偏差:并非仅是自我约束,很多时候限制“自我欲望”仅是出于私利,在语言上看似为对方着想,实质始终把关注焦点落在自己身上。

自我完善,也意味着要经常反思。反思情绪上的对立,反思观点的对立,反思自己内心里面隐藏的“爆发模式”,很多时候,并非是出于你这句话把我怎么着了,而是自己内心那一点“小脆弱,小心机”而已。勇于用“上帝视角”从旁的看待自己的言行,把自己拎出来“审视一番”。反思自己,也就是追求自我完善。

三、反天性

后两部分,作者分别谈到了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实际上,这部分给我的思考是最多的,也是出乎意料的。因为作者在美国这个“基督教徒”的话语世界,讲究信仰的社会中。实际上,最开始是很难以理解的。但最后这两部分,其实作者是以一种“科学且客观的学术作风”,去探讨了一个更广阔的心智成熟问题。

比如:

  • 信仰宗教还是信仰自我成长,解决我问题的是信仰的虔诚还是自我心智的成熟,难道为了心智成熟我要质疑“我的信仰”?

  • 既然讲很多心理疾病源于过往经历的创伤,那为何有些人承受创伤的能力却十分强大?难道是抵抗力强?如何看待好运、看待潜意识、看待进化、看待力量。这些貌似都是一些“天赋异禀”,好像是出生就自带光环或是砸在头上的“不知名馅饼”,那既然是这样,所谓“心智的成熟”,凭什么我还有靠自己。

这一类问题,作者厉害之处,就是去质疑自己的观点,既然“心智的成熟”的自我成长中与人性本恶的对抗,那这些“天性”又如何解释。如果真有“天性”的存在,是否意味着,我一出生就比别人落后在起跑线上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作者的所谓“心智成熟”也不过是沽名钓誉的“心灵鸡汤”而已。

谈宗教:

作者看似谈宗教,却提出,人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心理问题常常与世界观紧密关系。而科学何尝不是另一种宗教,处处怀疑处处偏执,信奉神而现在信奉教条。所以,作者谈无论是无神论者还是有神论者,都是偏执的两面,摒弃的不是信仰本身,而是教条主义。

谈多种类型的“天赋异禀”:

作者并非是想证明“好运”不是一种“迷信主义”,而仅仅是概率而已。而是谈“天赋异禀”可能就是“遗传基因下基因决定的某种不自知的能力”,比如作者谈到的潜意识,心理医生会把“梦的解析”作为治疗的重要手段。心理疾病并非是潜意识导致,而是潜意识和意识的关联产生了问题。而潜意识就好像是一种“记录”,是基因决定的某种天性,是一种动物性的习性,而意识却是现实世界的身份认同和情感感知,而所谓潜意识和意识的关联产生问题,并非是“反潜意识”的“意识行为”,而是那种“忍不住的去做了某事,即没法对本能反应作出有意识的反思,也没法在有意识的调整行为后对本能作出尊重,心理疾病就产生在不停的怀疑现有行为的同时,又不认同天性,然后在这两者间来回打转。”

我不知道这个解释是否太粗鄙了,但是作者后来的意思,却和我听到的一个讲“刻意练习”的说法极为相互印证,说有人做了个实验,发现某种昆虫,即使在人为限制的情况下,也会不停的做同样的一个动作。所以,有科学家提出,是否存在这样一个理论,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包括思维习惯,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受基因决定的。即人的决策、行动很多时候看似每个人都不同,且每个人都经过一个思考过程,却不自知的陷入了某种“基因模式”,这种认知谬误并非科学进步的快慢决定,也非社会文化环境的因素导致,而是本身背后就存在基因遗传。

作者后面其实主要就是谈的就是要做对天性的对抗,这才是整个人类乃至生物界进化的本源,而人的心智成熟历程也伴随着这样一个过程,即即保留“上帝”(天性本能)又保留“自我意识”,如何调节这两者矛盾,这就成了“心智成熟之路”。

即使弄明白也难以知行合一,所以,这才是作者说的“少有人走的路”吧。没关系,在痛苦中将自己雕琢成器,古今中外,很多历史书籍都在说明这个问题,且痛且成长。

人性本恶,要反天性的自我成长。

相关文章

  • 人性本恶,要反天性的自我成长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尼古拉四儿(来自豆瓣)来源:https://book.douban....

  • 在改变中成长

    成长就是要改变,改变就会不舒服,所以,不能只在乎感受~人的天性就是不断挑战自我,日日精进!始终知道自己玩什么~ 下...

  • 努力自律的你走岔了路你知道么?

    “真正的反人性是通过克制天性的手段达到某种目的”,这是我在《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一书中看到的观点,引起了深深的反...

  • 婚姻的反天性

    关于生命的真相,前面谈过因『知情权』被剥夺而导致人在选择时注定的盲目性以及爱情无可避免走向凋零的虚幻性,本篇来谈谈...

  • 好书摘抄

    “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

  • 孩子犯错时,这样批评,比99句大道理都管用

    “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

  • 说说自律

    好吃懒做是天性,勤劳苦干是反人性。同样地,随心所欲是天性,自律是反人性。 正是因为反人性,所以做到...

  • SR第三节阻碍自我实现的八大牢笼。

    我们昨天讲了自我成就自我成长的那18个阶段,今天我们来详细讲一讲,那为什么大部分的人他没有办法做到,自己为什么要反...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1: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失...

  • 努力是需要修炼的技能

    人的天性是懒惰,懒惰的反义词是努力。所以努力是反天性的。反天性的事情会让人感到痛苦和逃避。所以,努力是一件需要修炼...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性本恶,要反天性的自我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iip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