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山》,大解
——《中国年度优秀诗歌2019卷》,P42页
再高的山,树也能上去。
树也上不去的地方,青草能够上去。
青草也上不去的地方,雪会从天而降,
覆盖住山顶。
我曾经想过,天空那么辽阔,
走几步也许踩不坏。我想上去,
走一走。
从鹅嫚沟的南坡往上,
虽然陡峭,但可以试试。
那里的天空很低,手臂长的人,
甚至可以摸到。
我曾经指望灵魂登上山顶,
但这个不争气的老东西让我越来越失望。
现在,岷山就横在我的面前,
是上,还是不上?不能依靠灵魂,
但也不能不考虑肉体的沉重。
世事复杂,一件简单的小事,往往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人的成熟,是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胸有丘壑,或许可以这样理解。
《岷山》一定程度上是“举重若轻”:想写什么,在最后。但怎么写,一开始就是第一流。
诚诚恳恳的态度,认认真真的叙述,干干净净的语言,标标准准的“诗意”。第一、二节,遇上,就是缘分,必然对上“眼缘”:
“再高的山,树也能上去。
树也上不去的地方,青草能够上去。
青草也上不去的地方,雪会从天而降,
覆盖住山顶。
我曾经想过,天空那么辽阔,
走几步也许踩不坏。我想上去,
走一走。”
文字讲缘分,新诗尤甚。缘分其实有迹可寻,立场+态度+技法,相统一,大概率就是“在对时间,遇上了对的文字”。
没有立场不行,《岷山》如果没有辽阔、高远的立意,“青草也上不去的地方,雪会从天而降,/覆盖住山顶。”出不来。光有立场,没有态度也不行。
什么算是“好”的态度?以我的阅读经验看,平等、常态就可以。
诗意是个笼统的说法。现诗的诗意,可能在传统诗意的基础上,有了很多的分支、拓展。比如,我们说一个村庄有诗意、一座城市有诗意。评价的主要因素可能是来自视觉上的舒服、新鲜,来自理想中的“乡愁”图景、来自心灵上的“自在”感受。而这种感觉,至关重要的是“留白”。
我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讲,有准备的课堂,”少就是多“。隔行,不隔理。
某种程度上讲,诗意就是留白。
现诗的诗意,当然不止于此。只是我们很多时候会忽略,虽然不止于此,但必然来源于此。
“那里的天空很低,手臂长的人,/甚至可以摸到。//我曾经指望灵魂登上山顶,"不是”手可摘星辰“的豪迈,所以更符合普通人的最高期望,”摸到“就足够了。
天空就在那里,那里的天空很低。如果手臂长一点,可以摸得到。
多么美好。
白雪覆盖的山顶,白云之上的辽阔天空,以及横在面前的岷山,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多么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