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爱”你,先生》,[美国]艾米莉·狄金森/翻译:江枫
——《为你读诗》第一辑,P110
“为什么我爱”你,先生
因为——
风,从不要求小草
回答,为什么他经过
好就不能不动摇。
因为他知道,而你
你不知道
我们不知道
我们有这样的智慧
也就够了。
闪电,从不询问眼睛,
为什么,他经过时,要闭上
因为他知道,它说不出
有此道理
难以言传
有修养的人宁愿,会意
日出,先生,使我不能自己
因为他是日出,我看见了
所以,于是——
我爱你
为什么我爱?因为风不要求小草回答,闪电不要求眼睛回答。因为日出,它是日出。
这个答案够了么?还有比它更好的回答吗?
这是一首一眼就让人难忘的作品。
除了母语,我不懂其他的语言。所以,我不能想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要怎么翻译成其他文字。不能想象《尚义街六号》的语感和节凑、《镜中》的意境和情感,如何翻译。
所以,对翻译诗,怀有格外的“谨慎”。对翻译者,怀有格外的尊敬。
王小波先生在一篇杂文里,比较过翻译体的“好坏”,译得好的是穆旦先生,译不好的是“二人转”式的语言,给我的影响很深。
然而,审美这件事真不好说。王小波先生推崇备至的冯道乾先生翻译的《情人》,我也并没能够感受到不是“翻译体”。
据说,北岛的诗具有“耐翻译”性,所以曾听说有可能得诺贝尔文学奖。当然,也仅仅是“据说”。
“风从不要求小草回答,为什么他经过,她就不不得不动摇”
“闪电从不询问眼睛,为什么他经过时要闭上”
“日出,先生,使我不能自己。因为他是日出,我看见了。所以,于是我爱你”
——这样的句子,我们不知道是翻译得好,还是本来写得好。
正确答案当然是,原作意向清新,描绘真切,表达精微。译者领会精准,翻译传神。只是我们也知道,成年人的世界里,正确答案背后总有“不正确”的事实。
说明一下,抄的时候,我少抄了8个“——”。
原文最后九行,结尾处全部“——”,像是一群一群人平举步枪,在瞄准射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