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农民,一般都是在过完春节后,把家里的余钱拿出来,去买养一头小猪,然后小心养护,对于许多家庭来说,一头小猪就是一家人的希望,也是除了粮食之外的全部家当。随着小猪的慢慢长大,百姓的脸上也慢慢的多了一点笑容。
那时小猪吃的一般都是清澈见底的下脚水,因为连人都吃不饱的年代,那有粮食去喂猪?主要的猪食就是地瓜叶与吃烂了的地瓜。我们那里都是山地,适合种地瓜,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已经学会了开山挖地种地瓜,小时候与弟弟二人开垦的坡地到现在还在用,不过是现在已种上杨梅树。也算是成了我在老家的私人财产。还有就是山上的野草野菜类的,除了这些,我记忆最深的当属野麻叶,它的叶大,梗嫩,猪最喜欢。
那时的猪长得最好的,一年下来也就二百多斤,如果能达到三百来斤的,我们都羡慕不已。为了庆贺一年的辛劳付出,庆祝来年会更好,到了年前,一般都会杀猪庆贺,一来可以美美的吃上一顿,二来可以把一年下来借的钱还清,农民家有个风俗叫不欠钱到来年。三来终于可以享受一下猪肉大餐,对于贫穷家庭来说,除了还债,能喝上一口猪汤,都是人间艳福,可以美上好几天。
还有一个现在听起来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就是最贫困的家养的猪,杀了卖了后,还得上交不菲的猪头税,大概是四六开这样子,其实真正留给农民的真的不多,所以小时候奶奶家杀了猪,最多就是能喝到一碗用猪头煮熟了猪汤,猪肉能吃到一二小块,算是很幸福了。当然还要留一小腿部分来腌制腊肉,放到春节有客人过来,招待客人。小时候我一直很喜欢走亲戚就是这个原因吧。最喜欢去的是大姑姑和二姑姑家,一个在住在山上,地多,粮食丰富,箩筐里装的都是满满的地瓜干,算是比较富裕。每次到她家做客总能吃上面条,而且还在面条里打上二个鸡蛋,也许就是一年中最好的美味了,至今一直没敢忘记。还有二姑姑家是个杀猪户,所以去她家吃上二块肉是没有问题,小时候走亲也许是童年时光最幸福的日子。虽然出门前父母都会教我们,碗里的肉千万不要吃掉,要留给下一个客人吃。有时真的是口水直流,但还是忍了,把碗里的面吃完,然后留下肉来,说自己已经吃饱了,再也吃不下了,其实真的好想吃,但碍于感觉到农村的穷苦,这三二块肉得留到下一个客人来,所以很少把肉吃掉,因为每一次走亲回来,老爸老妈都会问,你把他们的肉吃了没?我回答说还没呢,爸妈才会放下心来,若是说吃了,必定是二个嘴巴,下次就再也不给走亲戚了。二姑姑家还有记忆深刻的就是猪肝汤,一般就是切上十来片猪肝,煮熟了放点白糖,味道又鲜又甜,吃了都要回味好几天。有时也会想,这么好的东西,不知道毛主席他老人家有没有吃过,他知不知道有这么美味的东西。现在想起来觉得非常好笑,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竟然还替别人着急,真是太监脱裤子,连屁都没有。
在那个时代还有最痛苦的几年,莫过于就是限制了农民的自由流动,没收了农民的各种生产资料,即使每一粒粮食都大都掠走,然后一个政策把农民圈起来集体作息吃饭,号称人民公社,大办集体食堂,然后让百姓把祖宗留下的物件砸了个稀巴烂。让所有的学校停课,让社会闲散人员闹起革命。我们虽然人在学校,但是也是硬生生弄成好几拨人,进行相互打闹,本来原本贫穷的农村雪上加霜。那个时候经常会问自己,能活着长大吗?后来虽然能活着,可一直没长个头,对于我来说也是幸事。真的活到了现在,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现在春节又快要到了,大家都在忙着腌制腊肉。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那份对肉的那份美美的感觉。
当然腌制腊肉,各地手法材料的不同,腌制的口味也就不同,比如四川云贵以辛辣为主,吃不习惯者是难以入口的,苏浙沪一带以微盐加以酱油本地米酒加以浸泡,依靠冬季干澡的气候,一般浸泡五到六天,干晒二三天,如果想加强口味,晒了再泡,然后再晒,可谓味道鲜美,入口飘香。烧制方法主要是以蒸,炒,焖。腊肉一般是逢年过节必备的必备的一道菜肴,随着生活的改善,现在早已成了普通的百姓桌上的一道下酒菜。
最后想说,腊肉虽好,不能多吃。有可能会上火。对于那个一贫如洗的时代,不仅仅是告诉大家幸福来之不易,不但要珍惜,而且要去反思,为什么会那么穷?到底是谁造的孽?如果不去好好反思,终会是有一天也同样吃不起腊肉。
于重新2018年12月26日晚重新修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