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经提问的学习:订立计划(接下里XX时间内看完XX)——实施学习(从头到尾地阅读,摘取重点记成笔记)——回顾和整理(整理笔记或者画出一张思维导图)。能做到这三步已经是比较优秀的学习者了,但这个过程占据中心位置的是编制好的教材或者课程,而不是你心中的困惑。
2、以即成知识为核心的学习,学习者扮演的只是一个“吸纳者”或者“搬运工”的角色,把外部知识经过消化后搬运到头脑内部,只不过完成了知识在不同载体间的传递。
3、更合理的学习模式应该是“建构式”的,即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来,而是由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而来,学习者必须充分地调用他们的已有知识,在主动性目标的指引下,在丰富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探索,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糅合在一起,在头脑中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
4、对新旧知识的梳理和反思特别重要。不妨多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1)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知识?
2)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挑战?
3)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5、第四个问题最为特别,因为它可能会变成一项长期的任务,使学习变成了一个富有挑战的、长期征战的历程。一个好的问题,让我们成为“建构者”,不仅在学习知识,还在“建构答案”,成为“探索者”,主动探求未知的领域;成为“猎手”,知识成为我们主动去侦察、寻觅、狩猎的猎物。
6、琳达(斯坦福大学教育学教授)认为,提问的关键,是提出现实场景下的、可能具有开放式解答的问题,而非一个纯理论性的、封闭性的问题。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看来,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无限地探究下去。
7、越成熟的学习者,越擅长做长时程的知识结构化的工作。知识构建的过程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提问是将我们引向深度学习的起点。一位优秀的学习者,必定是一个优秀的提问者,他从阅读、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先解答表层的、容易的那部分,留下深度的、探索式的问题给自己,并在由此问题招致的持续困扰和折磨中开启卓越的心智旅程。
8、资料的搜集固然好,可惜经常只是存而不阅,不过是做了知识的搬运工。也有人很喜欢阅读,但是他们看得不够精细,什么东西都是粗粗一览,更不用说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在手机上看东西本来就不易深入。这些现象的共同症结,就是我们面对如此多的信息材料,只会做最浅层的加工,没有从深处审视,更不用说去做一些“解码”的工作。
9、以“会说话的小黄鸭”为例,在孩子、家长和玩具工程师的眼中有不同的解码。解码不外乎下面三个层次:
1)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和反思和评价、定性)
3)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
10、大多数的学习者都像孩子一样,只是关心一本书、一篇文章说了些什么;只有少数人才会像家长那样,审视构成这些内容的材料,评价它们的价值和意义;更少数人才会从创作者的角度去研究,把学习材料作为一个观摩与研究的范本来分析,将其拆开来看个究竟。
11、教育心理学家把在某一领域有专长的人士,分为“常规型专长”和“适应型专长”两类。具有适应型专长的人可以让自己的能力不断地“进化”,通过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扩展来适应问题解决的需要。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通常是一个适应型专家,他们可以有意识地构筑一个信息解码和知识扩展的良性循环。
12、解码费时费力,所以很多人看书或者其他东西,都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结果时间稍微一长就只剩下些模糊的感受,留不下什么东西。但凡学有所成者,多重视深度学习。比如金克木先生的“连字带空白一起读”方法,唐君毅先生在《说读书之难与易》中描写的深度读书法。看书如此,看电影也是如此。
13、寻找解码的入口有三个:
1)不只要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
2)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
3)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
14、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根据一篇2013年的心理学文献,教育界常用的10种学习方法中,有效性高的有:测试练习、分散练习,而概括、标记重点、关键词记忆术、图像化记忆术和重复阅读都被列为有效性低的学习方法。
15、把知识当成一项技能来学习。求知分为三个层次:信息、知识和技能。技能是重点,前两者是迈向这个重点的路与桥。获得技能也就意味着你拥有了改变世界的能力,哪怕一开始这种能力非常弱小。不管我们想学或者正在学的是哪一个领域的知识,我们都可以想一想,如何不把它当成是一种静态的、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本里的东西,而是把它当成一种动态的、可运用的、可以用来完成某件事情的技能。
16、在“知识技能化”的理念之下,可以尝试以下三种知识操练的方法:
1)写作式操练,写作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建构活动,写作可以带来更深层的理解,获得反馈。
2)游戏式操练,如《生活大爆炸》中的“反事实游戏”。
3)设计式操练,设计某一种解决方案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如大学生机器人竞赛。
17、一个高水平的学习者非常善于在所学的知识之间创造关联,而一个普通的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不过是所学的课程知识体系的映射。这种映射就像一棵树,每一片叶子都是分散而独立的,虽然它们分别与更上一级的枝杈连接着,但叶子与叶子之间不存在思想的联通。
18、将原本独立或者疏远的知识加以融合,有三种融合方式:
1)迁移,生物化学家布罗迪发明甲基橙测定技术,格雷厄姆对编程和绘画的相似性的论述
2)印证
3)互补
19、将知识进行融合的关键,是能够洞察出知识背后的“深层结构”。在表面上不相关的知识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潜在的相似性、互补性和启发性,找到知识与知识间隐含的联系。
20、唐君毅先生在《说读书之难与易》中描写的深度读书法的一小段:
“见文字平铺纸上,易;见若干文字自纸面浮超凸出,难。见书中文字都是一般大小,易;见书中文字重要性有大小,而如变大或变小,难。顺书之文句次序读书,易;因识其义理之贯通,见前面文句如跑到后面,后面文句如跑到前面,平面之纸变卷筒,难。于有字处见字而知其意义,易;心知著者未言之意,于字里行间无字处见出字来,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