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愤怒青年做喜欢的事,过想要的生活,爱自己
自己独一无二,别人只是标签——刻板印象的原罪

自己独一无二,别人只是标签——刻板印象的原罪

作者: 容我醉时眠1 | 来源:发表于2017-06-24 02:24 被阅读124次

“广东人什么都吃”“东北人都是黑社会”“生意人都爱算计”“鹰钩鼻的人天生阴险”“你们女生都爱八卦和逛街”……我敢肯定,每个人都耳濡目染着诸如此类的刻板印象,甚至有意无意之间,自己也成了助纣为虐的一员。

可是随着见过的人越来越多,我认识到,人与人,每个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区别,不亚于大千世界中飞禽走兽的千差万别,甚至每个个体都可以看作一个独特的“物种”。尽管人类之间的基因差异,不会大于人与黑猩猩的百分之零点几,但人与人的差异,或许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基因,每个人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相同“元素”又有不同的配比所构成。这就决定了我们从思维方式到性格特征,从认知水平到成长轨迹,就如同我们的身高、体质一般,千人千面,形形色色。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没有人能完全认识这个世界,因为它太纷繁复杂太变幻莫测了,而且又没办法真正地感同身受,我们每个人都必然或多或少地囿于自身的认知和阅历,而极为片面地看待事物,谁都是盲人摸象而已。这就像我们天真地以为目之所及的世界已经足够异彩纷呈,殊不知我们的眼睛根本看不到红外线。一旦碰到夏虫不可以语于冰的情况,我们就会“理所当然”地把对方裁决为不可理喻。这就像分析问题时必须建立的坐标系,我们每个人都生来自带一个坐标系,但是没有人是在绝对的原点,拥有绝对正确的角度、维度和度量单位,因为坐标系这种东西本身就不存在于客观的世界上,只是人为的简单粗暴的规定罢了。

然而,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在漫长的进化史上,人类以螳臂当车之力竟然逐步发展到现代,在朝不保夕、疲于奔命的与大自然、与同类的斗争中,必须武断地简化和判断世界,并将粗暴的认知奉为金科玉律而不加分辨与怀疑地顺从,因而得以尽快做出最大限度自保的决策;或是雪藏精力,去投入到更无知更亟待解决的领域中,毕竟试错过程中可能付出的代价往往是惨痛的。就像罗辑思维里讲到郑也夫先生写的《信任论》说:“其实任何生物包括人类,在进化的一个漫长而残酷的战场当中,他只要想生存,他必须有一个本能,就是把这个世界简化掉……这种简化机制对于我们人来说,其实就是把世界完全的符号化。”于是,对于遇到的任何一个人在短时间内进行一个初步归类,就是一种符号化的解决之道。

然而,由于不合理的胡乱简化,甚至单纯出于无知者无畏和自以为是,人们对不同地域、不同家境、不同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他人,往往有着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比如最典型的,认为北方人粗犷豪放,南方人则精明温和。尽管刻板印象有好有坏,即使好的印象确实具有正向促进的作用,但太多无辜的人被负面刻板印象和偏见所害,甚至是无稽之谈的偏见。比如细化到方方面面的重男轻女。

本文的目的当然并不在于批判人的这种“劣根性”,也不在于如何利用下文几个经验得来的例子去过度揣测他人(倘若本文能但凡有一点识人有术的深度的话)。因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自以为是地批判他人,本来就是人们津津乐道、乐此不疲的。但是,“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这需要我们虽无解剖之利刃,却要鲜血淋漓地审视自己,正视那些无处遁逃也无可藏匿的局限性和阴暗面。最终,我们每个人都能变得“立体”,变得更像“完人”。毕竟“要想改变天性,先要服从和理解天性”,如果连自己这样的出身容易有什么先天上的倾向都不知道,又如何能对症下药呢。如果连自己不只是几个标签而已都不认同,又怎能把别人当作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人去看待呢。

这就像李宗吾先生的旷世奇书《厚黑学》,其目的并非在于教导人们如何面厚心黑以不择手段地取胜,相反,恰恰是提醒和帮助民众清醒地认清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实则面厚心黑的人及其勾当,从而不会再任由他们得逞横行,最终回归不厚不黑的世道。

“最初民风浑朴,不厚不黑,忽有一人又厚又黑,众人必为所制,而独占优势。众人看了,争相仿效,大家都是又厚又黑,你不能制我,我不能制你。独有一人,不厚不黑,则此人必为街人所信仰,而独占优胜。譬如商场,最初商人,尽是货真价实,忽有一卖假货者,掺杂其间,此人必大赚其钱。大家争仿效,全市都是假货,独有一家货真价实(认清目标),则购者云集,始终不衰、不败。

“知己而又知彼,既知病情,又知药方,西洋镜一经拆穿,则牛渚燃犀,百怪毕现,受厚黑之牺牲者必少。实行厚黑者,无便宜可占,大诈大奸,亦无处施其技矣!于是乎人与人之间,只得‘赤诚相见’。英雄豪杰,攘夺争霸,机诈巧骗,天下攘攘,亦可休矣!”

向李宗吾先生致敬。

刻板印象的例子

《长尾理论》书中,由产品的多样性逐步谈到人的多样性。人都是有自我意识的,只是觉醒与否。一旦条件成熟,那么方方面面的自我诉求都会雨后春笋般出现,不然脸书也不会提供56个性别选项。这样看来,是否意识到并承认人人生而不同,以及刻板印象因而是束缚人性的,到推己及人地不再用刻板印象冤枉甚至绑架他人,允许自由的追求,到愿意去了解别人是如何与刻板印象大相径庭,真正的“看见”和“听见”别人,这不妨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指标。

“在20世纪50和60年代,整个美国都是一幅千篇一律的景象,不仅种族背景大同小异(大规模的西班牙移民潮还没开始),人们的愿望也大同小异。美国人最大的理想就是与同一层次的人看齐:不仅仅是赶上同层次的人,还要与同层次的人一模一样—拥有同样的汽车,同样的洗碗机,同样的割草机。而产品丰裕度在七八十年代显著上升后,情况彻底改变了。我们从‘我想做正常人’转向了‘我想与众不同’。当企业开始竞相纵容这样的新渴望时,它们把大规模生产细化成了大规模的定制化。

“弗吉尼亚·波斯特雷认为,品种的剧增只是人口内在特征多样性的一种必然反映。

“从体格、身材、肤色到性倾向和才智天赋,人类特征的每一个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变化范围。对大多数统计分布曲线来说,大多数人都集中在中部区域。但钟形曲线也有很多,而几乎每一个人都在至少一条钟形曲线中位于尾部区域。我们也许会收藏离奇的纪念品,怀有与众不同的宗教信仰,穿着古怪尺码的鞋子,患上罕见的疾病,或是喜欢不知名的电影。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雷蒙德·威廉斯在《文化与社会》一书中写道:‘不存在大众,只存在把人们看做大众的方法。’”

有种反驳论调说,既然人千差万别,那为什么又有一些心理测试能将人明确地分门别类,而且解说起来也非常贴切呢?这是因为,当人们阅读那一大段似乎有一些暗示性却又模棱两可的文字时,会更倾向于关注和自己有关并且是自己本身就愿意认同的评价。这一点诡计,在《冷读术》一书中有详细介绍。而且,虽然人的变量是连续的,但在科学研究中,把连续变量离散化是一直要用到的方法。

不管怎么说,有人认为当今“认知范围的宽窄是核心竞争力”,也不无道理。这里面一大障碍是定向心理,它其实就是习惯性思维,它的形成与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假如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一种单一化、模式化的环境里,时间久了,就会产生一种习以为常的心理。天长地久,这个人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遇事总是沿着某种固定的程式去思考。这种心理态势和思维方式对人们的事业、工作和生活造成的危害隐患很大,骗子就常常利用这种心理弱点行骗得逞。”即使不出于更宏伟的目的,单纯为了防止被骗,也有必要克服刻板印象。《影响力》书中也有涉及,像西装革履更容易行骗的例子。

然而,克服刻板印象障碍重重。选择悖论如是说:“随着选择空间不断扩大,丰富选择的消极面开始显现。随着选择空间继续扩大,消极面会渐渐加大,直到令人不堪重负。到这个时候,选择不再是一种解放,而是一种折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压迫。”于是,人们不愿意过于多样化,也不愿意别人都无法归类。

瓦解刻板印象,也要知己知彼。既然大家都毫无障碍地认同每个地方的物产都是自成一派的,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有很大区别,南橘北枳就是典型的例子。那么人充其量在本质上也不过是一种动物,一个物种,自然也不例外地会随着光照强度、气候温度、地形地貌、水源盈缺等因素而变化。这里,不光指地理和自然环境,还包括原生家庭的氛围、父母职业、被怎样教育、是大家族还是核心家庭,而家庭这一小环境,往往比当地的风土人情更关键。

像常见的地理决定论,北方肃穆南方活泼;气候决定论,即经常下雨会多愁善感,变化无常则谨小慎微;出身贫富决定论,穷则保守富则开放;管教专制孩子内向自卑,民主则外向开朗……这些深入人心的偏见,不再添油加醋。另外补充几条自己的拙见。

幼年有被抛弃的经历,长大后则对于自私、不为别人着想只图自己方便的人格外敏感和格外愤怒。

没有得到足够的爱的孩子长大后,很固执、对他人乃至一切漠不关心,缺乏同理心,而这看似坚不可摧的外壳,其实是为得以逃避幼年创伤带来的痛苦情绪。

小时候经常被错怪、不被尊重,甚至不由分说地挨打,成人后往往独裁专制,有暴力倾向。

也许越是出身恶劣的人,本质上越自私。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中,他们必须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才能活下来。而可能本质上越自私的人,表面显得越热心,急人所难。或许出于一种补偿心理。

人越密集的地区,人际关系越错综复杂,又反过来促进大脑发育。所以人多的地区,既然大脑相对地更发达,所以这里的人更工于心计,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小地方的人,尤其家里是做生意的,在当地算是混得风生水起,但由于毕竟没见过大世面,眼界狭窄,器小易盈,所以往往格外傲慢,并容易对人产生自以为是的偏见。

至于家里经商的孩子,往往比较圆滑世故,会说话,谁都不得罪。面对师长上级,也不会天然地划清界限,而是照样熟络地你来我往。也许“钱”和“权”是人生两大追求,或者富而不贵的自卑心理作祟,有钱了之后就想往有权有势的感觉走,喜欢装作权贵世家,并模仿其做派。

知识分子出身的孩子,相对比较规矩,交友圈子有所讲究,很少不加挑选地结交三教九流,有的会自命清高。相对缺乏野心,追求相对中规中矩的安稳生活。

官员家庭的孩子,对上比较会“来事儿”,思想较死板传统,是确信“王侯将相有种”的一类人。对自认为“派不上用场”的其他人则冷若冰霜。

大城市的孩子,倾向于虚伪的热情,口惠而实不至,即使心里厌恶或瞧不起别人,当面也是彬彬有礼,尽管背后长舌比谁都不少。

出身贫寒的孩子,交友往往更加势利,为攀附权贵难免滋生媚骨,另外,有问题倾向于一味归咎他人,而不会自我分析和思考解决办法,得势后容易挥霍无度。

据此对症下药还不够,值得一提的是认知失调现象——即当人们的经历与信仰相矛盾时产生心理不适,以致反而变得更依赖信仰。基于此,尽管刻板印象大谬不然,但人们仍坚信它。

但愿有朝一日,我们不再依据对方字面上的资料就信手拈来几个标签——“南方人”“处女座”“女”把人盖棺定论,这不仅是见识层次的反映,更体现了一种愿意深入去了解他人,发现其独一无二之处的人文关怀。有谁不认为自己是特别的呢?推己及人,又有谁不愿意别人认为自己不可取代呢?谁不愿意别人多了解自己一点呢?唯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吧。

最后以MBTI专家大卫·凯尔西在《请理解我》中说的一段话作结,这段短小精悍的文字,格外能打动人心。

“如果,我所期盼的东西并不是你所喜欢的,请不要试图告诉我,这个选择是错误的。

如果,我的信仰与你的不同,至少请你稍后再去纠正它们。

如果,在同样的环境里,我的情感比你更淡薄或者更强烈,请别让我违心的去感受。

不管我是否按照你的意图做事,请不要干涉我。至少是现在,我并没有要求你理解我。

只有当你不再一心一意地要把我复制成另外一个你的时候,我才会对你说,请理解我。”

相关文章

  • 自己独一无二,别人只是标签——刻板印象的原罪

    “广东人什么都吃”“东北人都是黑社会”“生意人都爱算计”“鹰钩鼻的人天生阴险”“你们女生都爱八卦和逛街”……我敢肯...

  • 刻板印象是一种认知缺陷

    刻板印象到处都存在,我的理解就是贴标签。我们很容易凭主观印象随便给别人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你一旦给某人贴了标签之后...

  • 别让刻板印象限制了你的思考

    前些天,在一本书里读到:刻板印象!那么何为刻板印象呢?刻板印象:是指别人对一个人的固有的印象、看法,进而施加到某...

  • 当我也成为搜索引擎中的数据。

    为自己打造三个标签:用刻板印象武装自己,在大数据时代方便他人搜索。 标签一:职业化 在工作中,情绪是我最大的阻碍,...

  • 今天你给自己“贴标签”了吗

    一提到“贴标签”,大家的印象应该就是会将“贴标签”与“偏见”“歧视”等负面词汇相挂钩,这何尝不是一种偏见与刻板印象...

  • 刻板印象

    不知道大家是否像我一样,有时会出现刻板印象,然而还引发一些不如人意的结果,偏见不可取呀! 我一个不熟悉的同事,不熟...

  • 刻板印象

    小学开始周围的人都对我们传递着大量的刻板印象,就像女生数学不好,男生就是要有个男生样的,女生就要有个女生样...

  • 刻板印象

    v昨天我看了了中国社科院教授李银河的演讲【星空演讲|李银河演讲实录:性别刻板是对男女的双重压迫】,有感而发——“刻...

  • 刻板印象

    没事儿整点心理保健操。 前面效应说多了,有点膈应。今天我们换菜,主菜,硬菜!(你看这道菜,群英荟萃,卖您老180一...

  •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己独一无二,别人只是标签——刻板印象的原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ivh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