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网红类的文字作品书籍,带有很深的警惕。
几年前上过一个写作培训班,除了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思路,它还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篇幅,来教你怎么让自己的文章更有流量。
流量的技巧有很多,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挑逗阅读者的情绪。
制造对立、写性/暴力/金钱相关的内容,在有限的几分钟内充分刺激读者的情绪,引起反应和转发。
至于文章是不是表达了作者真实的价值观,是否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总结与意见,完全不重要。这些文字产出(是的,都配不上“作品”这两个字)不是“我手写我心”的表达,纯粹是变现的工具。
在上课的同时,看到了一些课程学习者写出来的作业。因为是初学者,技巧拙劣,就差把挑逗这词赤祼祼的写在脸上,特别有荒诞感。
但突然又发现,其它很多朋友圈爆红的文章,本和这些初学者的思路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从那以后,当我读网络碎片化信息情绪比较强烈时,都会马上潜意识里产生警觉,用更加客观的态度来感知它们所传达的信息。
上周新买了一本书《认知突围》,当时买下它,是因为在列表里看到它时,隐约记得在很多场合见过这个名字,就丢进购书车了。
新书到后,我有几次非常明显的感受变化。
首先是拆开书看封面,发现是一位姓蔡的作者,名字似乎有一点点熟,我没在意,开始看作者介绍,发现居然就是好像很红、在朋友圈很有存在感的、蚂蚁私塾的“蔡叔”。我心里“咯噔”一下,我曾经因为朋友的介绍参加过一年蚂蚁私塾,觉得这是一个重营销轻内容的社区。我不太了解蔡叔这个人,但是做为他代表作的这个蚂蚁私塾,多少还是体现了一些他的个人风格。
我曾经有过一个观点,当一本新书到你手上,你对这本书所传递知识的接收程度,取决于你对作者的信任。这么来说的话,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至少不能算好。
然后我翻开了序言,基本上是当红网络文字产出者,放在第一位的,居然是微博大V“思维聚焦”的推荐。
得,这回不是“咯噔”,是“哐啷”一声了。
那就是个玩流量、抄袭狗,什么热乎写什么的营销号。
让这样的人写排在第一的推荐,这书还能看?当时我立刻把书丢回了书柜,准备下次收拾时丢到储藏室。
过了几天,我抑制不住的好奇心,想看看书到底能烂成啥样,捏着书角把书抖开了。
粗略过了遍目录,再匆匆扫了一些篇章,居然不是很烂?
这本书当然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内容写得太浅太白,看着就挺没劲。
但是作为一本似乎杀出重围的网红作品(就像我上面说的,我在很多场合见过这本书的名字),它还是有一些有意思的地方,有些观点让人眼前一亮。
所以这本书我打算快速通读完,如果有兴趣的内容,找相关的经典书看一看。储藏室就不扔了,被我读完的书,还是有资格待在书架上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