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无时无刻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需求。
你了解自己的需求吗?
讲真,有时候自己还真不了解。换句话说,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怎样。有个场景总时不时萦绕在心头:一个很小的学龄前的小女孩,她在冬日的早晨醒来之后,发现家里一个人没有,爸爸妈妈都去上班了,那时她感觉空旷和孤独无依靠,然后衣服也没穿就跑出去找妈妈,她除了不停的哭,她自己也说不出来自己为什么到底怎么了。直到到了妈妈单位,看见了妈妈,被妈妈搂到怀里她才停止哭泣。
这个孩子就是小时候的我,那时自己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现在看来那时是对爱的需求。
婴儿不会语言表达的时候,一般用哭泣来表达诉求,当婴儿哭了,养育人的辨识能力决定着孩子的幸福程度,是尿了是拉了是饿了是冷是热?还是觉得无聊想让人陪着玩?养育人需要迅速辨识并给予回应。
长大之后,我们也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但一个人了解自己的需求并非本能,其实需要不断的反思和觉察。因为,人们了解自己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比如,我们常常感到迷茫感到困惑,其实,迷茫和困惑就是对自己的需求不了解的时候,一个人的内心需求,有时是意识不到的,并非外显的,受潜意识支配的。我们知道,潜意识控制我们的情绪行为所占比例远大于意识到的部分,所以,不断提升觉察,才可以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唯有觉察反思。
人们了解自己都这么不简单,所以了解别人,当然难度更上一层。可以多多沟通,问对方“您需要我为你做什么?”促使对方觉察自己的需求。也可以调动感觉知觉思维等多链接到对方,然后跟对方确认你的猜测。
我们知道了解需求不容易。然后我们看看人们如何表达需求的。
观察发现,不同人表达需求的方式不同:有人用语言表达,有人用情绪表达,还有人用行动表达。
看看这个例子:ABC同样在课堂上讲话被老师批评了,三人回家后表达方式是不同的:A和妈妈说:妈妈,老师误解我了,同桌的书找不到问我,我告诉他看我的书就行,结果被老师批评了,我希望老师弄清楚怎么回事,别误解我。这是健康的表达。B回家气呼呼的骂:这个老师真混蛋,就看我不顺眼!这个情绪表达方式就不健康了。C回家后,挥着拳头一下子砸在桌子上,恶狠狠的:我绝不原谅你!这就不正常了。
作为父母,我们自己要时刻觉察自己的需求,并用健康的语言方式来表达出来。同时,我们也要仔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引导孩子语言表达需求,比如至少可以常常问问孩子:“你需要妈妈为你做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