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跑步回来的途中,照例要去早市里瞅两眼,买些时令蔬菜。
刚从湖边步道上拐向湖的出入口,就发现三三两两的卖菜三轮车向湖内的方向驰来,而且慌里慌张。
下意识地拿出手机看看时间,六点四十。距七点还有二十分钟,这么早就不让出摊了?快走几步,过去看个究竟。
几个身穿制服的执法人员正在驱赶这些早市的出摊人。胆小的推起车子马上开溜了,除了还在进行交易的个别之人,大部分都在拾掇摊子,准备撤离。
政府机关单位上班时间大都在八点半左右。即使个别早到的也不会早很多,八点能赶到单位,就算是上班比较积极的一类人。
今天这些执法人员大概六点半左右就已到岗,提前整整两个小时,已开启履职尽责,进入工作。而且夏日制服穿的也非常板正,肩章领花大盖帽一样不少。我想这些人在单位也一定是先进或模范,否则怎会这么早来执行公务呢。
记得前几天也是这个时间段,曾经只有一个人在这里执行公务。不知是什么单位的执法人员,单枪匹马,弧军奋战。
尽管只是他自己在执法,可执法的取证、影像、实施还挺全面。一边一个摊位一个摊位不停地逼迫催促快点离开,一边拿手机不间断地拍照留证。专业的执法水准,所有执法环节一样不能少。
而且该执法人员还顾全大局,工作也够积极主动,没有要求与别人一起早早地来这里共同执法,而是着装整齐地一个人尽心尽力,真是大家学习的“楷模与榜样”。
不论是前些天的一人执法,还是今天的多人执法,他们的目的是统一的,就是不让老农们在其摆摊买卖。
再看那些摆摊之人,有的面对仍在买东西的顾客着急地说:“快点、快点,慢了车子就给推走了。”
有的说:“别挑了,不卖了!不卖了!再卖他们把车子给扣下,不划算!”
……
反正都是在着急慌忙地收拾地下、车子上的东西,目的就是快点撤离。就怕晚了把要卖的瓜果蔬菜或车子让执法人员给扣了。
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我的脑海中突然呈现出唐代白居易的《卖炭翁》景象。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笔下黄衣使者白衫儿做过的事情,到了一千两百多年后的今天,竟然还有着如此相似的状况。这相似的状况非但没有被抛弃、被丟弃,反而在变本加厉的基础上直接将其发扬光大了。
这一隅方便老百姓生活的民生早市,一般情况下,七点就结束了,即不影响交通,也不影响市容,在今年经济如此萧条,老百姓挣钱如此难挣的环境下,为何不能给老百姓一个喘息的机会。
今天早晨确实没有看到最后,不知是否会如网络上传播的“打、砸、抢”事件的发生。
一千多年前的黄衣使者白衫儿,还能做到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而现在的堪比黄衣使者白衫儿的执法人员,却将一车车的货品直接扣留了还要罚款,最底层的老百姓能混个“身上衣裳口中食”,咋就这么难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