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八章

作者: 回忆全部没收 | 来源:发表于2021-11-11 22:30 被阅读0次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大道被废弃,便有了所谓的“仁义”;智慧、聪明出现了,便有了虚伪;父子、兄弟、夫妻不再和睦,便有了所谓的“孝行和慈爱”;国家政治昏暗,便有了所谓的“效忠臣子”。

    【解读文章大意】

    代表世间规律的“大道”被废弃之后,被废弃之后,才有了所谓的仁义。那些为了争夺胜利的智巧之举出现之后,才产生了严重的欺诈行为。家人之间失去了和睦,才出现了所谓的父慈子孝。国家的政治陷入混乱,才出现了所谓的忠诚爱国之士。

    简单而言,如果一切都遵循本源的规律,也就是“道”,那么根本不会出现仁义、孝慈、智慧等现象,不要以为这些现象是好事,如同前文所言,好与坏是相互依存而出现的,出现了这些看起来好的元素,必然有坏元素相应而生。总之希望一切能按照本源的规律运作,达到“道”的状态。

    【学习与感悟】

    这一章老子从违背大道的角度来提出的社会的现象,这种社会现象是由于偏离了大道,偏离了大道的本质,自以为掌握了“道”而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及其不良后果。

    实际上,也是在讲“道”的致用,总体还是在讲什么是“道”?怎样行“道”的问题。

    天地宇宙之间总的法则总的规律被废弃了,而用了其他的旁门左道所谓的伪智慧和伪仁义;所有这些在老子的眼里看来都有偏离大道的、宇宙本体的、“道”的一些毛病和不足之处。

    “大道废有仁义”,意思是说:把天地宇宙的本质规律抛弃了,就会有虚伪和仁义出现,

    “智慧出有大伪”,意思是:聪明智慧都是用于追逐权力、追逐名利,投机取巧来获得外在的物质,这样的人一但出现就有了狡诈和虚伪。

    六亲不合,才有了孝慈,就家庭之间六亲不认就会提倡孝子、慈母、严慈、严父慈母。

    “国家昏乱有忠”,由于偏离了大道,发生了错乱,所以在这个时候才出现了一些贞洁的忠诚的臣民。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第1句话所说的“大道废”,是开宗明义告诉我们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有仁义就有了不仁、不义,

    “有大伪”,那么就有小伪,有孝慈就有不孝,有忠臣就有奸臣,而这些就是老子道德经开篇所提出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就是,统治者、管理者应当一视同仁,像天地一样对万事万物都有一种仁、都有一种爱,而不是有所偏僻,之所以,如果非要分出这样一个等级,就是偏离了大道。

    不管世界如何变幻,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哪怕我们现在的一个集团,一个团体、一个单位都要有尊重人才、相信人才、相信有智慧的人。

    有孝顺的人,有忠诚的人,特别是在中国有2000多年封建历史文化的这样一个国度,他已经成了国人评价人的一个正面的标准。

    那么,这些仁义在今天来讲,要相信有真正的仁和义,有真正的孝与慈,也有真正的忠诚。

    孝子、忠臣,无论在哪个朝代,无论哪个时期,无论国家还是家庭,都需要这样的人,就像之前所说,在家为孝子,出了门要为国家尽职尽责,道理实际上是一样的,只是有了不同历史时代的内涵而已。

    唐代一首诗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那么这些实际上也是今天所提倡的为家尽孝,为国尽忠,为民族献身的一种高尚的品质。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看人看物的时候,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一个人的好坏、一件事的利弊对错都应采取辩证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这样才不会偏离大道。

    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适当的防备是必要的,但是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持戒备之心也未必太累了吧!

    这样也会错失好多美好的东西,但一个人没有对你构成威胁时,请暂时相信他吧,同时也相信自己,你会发现生活有时候会跟我们想象的一样美好。

    以一颗真诚善良的心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我们始终相信,将心比心,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温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十八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jjg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