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翻开了《稀缺》这本书,刚刚开始看,就想到了朋友A给讲的故事,还真是感受到了书里的理论。
朋友A这几年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结婚生子,到辞职带孩子,她从一个自立自强的女生变成了只能靠老公的家庭妇女。但是看到身边的女生们工作生活孩子都不耽误的时候,有时候难免会心里有落差,总觉得人家为什么可以事事俱到,可以什么都不耽误。
在内心里,A一直觉得思维方式不同,生活观念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最原生的家庭环境不同。
1
有一个比A小三四岁的姑娘B,当初她们去的同一所学校,学的相同专业,经历的同一批老师,B比A晚两届,当时的成绩A应该还是比较不错的,被老师当成范例说给下届学生。参加工作的方向选择不同,A选择了开发方向,而B选择的是测试方向。
A那届学生在那个学校差不多是最开始的一届,所以工作选择上他们没有前车之鉴,又正好赶上2008年底的金融危机,市场不景气(对他们可能有些影响),所以当时找到对口专业工作的基本没几个,而A是其中一个。
等到姑娘B那一届,他们有了前两届的经验教训,很多人选择了测试方向,找工作相对容易很多。在中国,软件测试没有软件开发那么受重视,可能门槛也会没那么严格。所以后面两届学生,他们的工作找得相对顺利得多,他们都开始工作了,A那届学生很多还待业,有的重新培训有了工作,有的就转行做别的了。
A是那种特别不自信的人,找工作的时候特别心虚,虽然在自己的圈子里被大家认可,但是A对自己却没那么有信心。可能也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深度不够,学习能力也有待提高。几次换工作,工资水平没什么提高。到后来,晚两届的姑娘B已经赶超A不少。
后来A因为第一次怀孕中期流产,再怀孕的时候把工作辞了,从此就远离了职场。后来孩子出生也基本自己带,公公身体不好,姐姐家有两个孩子也需要照看,婆婆没办法全身心的照看A的孩子,A只能选择自己带孩子。而姑娘B,怀孕的时候仍然可以工作,婆婆没法带孩子,她的爸爸妈妈到北京帮忙带孩子,事业孩子两不耽误。老大两周左右又怀了二胎,怀着六七个身孕,跟姐夫两个人开车从北京回河南老家。买车以后家里的车就是她的,老公基本不开,平时开,回老家也可以开。现如今带着两个女儿,工作仍然有声有色。
而A,离开职场那么久,基本没了专业知识,她说更多的是自己的不上进吧。因为家庭环境,她顾虑这个顾虑那个,妈妈一个人,弟弟工作也不容易,她不能让妈妈给她带孩子,妈妈需要照看那边的家。婆婆这边也没办法全力带孩子。A从小就是那种什么都放不下的人,可能思维方式限制了发展,只能是个家庭妇女,什么都放不开。而姑娘B是家里最小的女儿,两个姐姐早成家稳定,婆家的哥哥嫂嫂条件也不错,也不用顾虑什么,从小就无忧无虑的人,所以到什么时候都可以放开去做。
2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A之前的一个同事姑娘C。A去公司时她已经在一年多了,是她毕业第一份工作。那个时候她随口就可以说在北京买房子的事,而A从来不敢想也不敢说。A一直纳闷怎么人家买个房子那么容易呢。
C家里是做生意的,家里条件还不错,有个弟弟,那时弟弟还小,可能还不太懂事,会跟她要手表手机什么的。而那个时候A的弟弟还上学,A需要想着他的学费生活费。到后来妈妈买房子,A拿出来一部分钱支持,因为妈妈一个人从县城买房子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弟弟以后要成家不可能一直租房子,为男孩子操持这个家一向都是个传统。因为爸爸早没,妈妈一个人压力很大,把A供出来上学了,她不能看着不管。
姑娘B和C因为身处的环境不用担忧顾虑什么,所以性格一向如此,身后也会有人在,不过人家都做得很好,不用家人做什么。而A身处环境,从小就是担忧的心理,所以做什么都不敢放开去做,因为一旦失败,还有需要支撑的人,不敢冒险。就连A的老公也是这样的,不知道是他原来这样,还是被A带沟里了。
把原因完全归结在稀缺上,可能就撇清了自身的原因。只是现在觉得那种稀缺的环境,真得限制了思维,可能真得就是一辈子的负担。希望我在书的后面能学到更多的解决办法,把书推荐给朋友A,让她了解下自己的心态。希望A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的心态,为自己忙碌,做最好的自己。加油,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