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花了3天,终于写完了自控力一书的读书笔记。
整篇文章约9000字,分为5个部分。想要看书中结论的可以直接阅读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自控力与大脑的关系
第二部分:增强自控力的方法
第三部分:可能无效的建议
第四部分:最后,泼两桶冰水
第五部分:附录
第一部分:自控力与大脑的关系
你听说过前额叶皮层吗?
先讲一个小故事吧,这是一个发生在170年前的真实案例。
1848年,铁路领班工人菲尼亚斯 ·盖奇年仅25岁。雇主称他为最好的领班,工友们尊敬他、喜欢他,家人朋友都觉得他既安静又受人尊重。医生哈洛认为他“拥有钢铁般的意志力和体魄 ” 。
但在9月13日周三下午4点半 ,盖奇和工友正在用炸药清理佛蒙特州路段时炸药提早爆炸 ,冲击波带着一条近1米长 、18厘米宽的钢筋插进了盖奇的头骨 。钢筋刺穿他的左脸 ,穿过他的前额叶皮层 ,飞到了他身后足有27米远的地方 。
他奇迹般地生还了 。医生从事发地点取回来一大块头盖骨对他进行了头骨复原 ,并用头皮盖住了伤口 。
两个月后 ,盖奇的身体机能完全恢复了。到11月17日 ,他已经痊愈了 ,重新开始了工作 。盖奇说自己 “哪里都挺好的 ”,一点都不疼了 。
这听上去是不错 。不幸的是 ,盖奇的悲剧并未到此结束 。他的外伤是痊愈了 ,但他的大脑却发生了奇怪的变化 。朋友和工友都表示,他的性格大变 。哈洛医生在原始事故医疗报告上记录了盖奇的变化 :
盖奇心智和身体之间的平衡似乎被打破了 。他经常粗鲁地侮辱别人 (他以前不是这样 ) ,总想去控制别人 ,极少顺从他人 。如果你限制他 ,或是和他意见相左 ,他就会失去耐心 … …从这个角度看 ,他的性情发生了 180 °大转变 。难怪他的朋友和熟人都说他 “已经不是盖奇了 ” 。
换句话说 ,当盖奇失去前额叶皮层的时候 ,他也失去了控制自己的力量 。
自控力的来源
幸运的是,你没有像盖奇一样失去自己的前额叶皮层,因为想要实现所有长远而困难的目标如学外语、马甲线、坚持长跑、阅读复杂书籍,自控力决定了你能够走多远。
人类的自控力来自于前额叶皮层,它位于额头和眼睛后面的神经区,主管逻辑和认知,如解决问题、维持注意力并控制情感冲动。
很重要的一点是,前额叶皮层是随着人类进化在大脑内唯一的一个新增物,成为了区分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关键区域。对比一下类人猿和人类的头部可以发现,类人猿的额头更为扁平,那是因为人类负责认知的前额叶在进化中变得越来越大导致的结果。
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
《自控力》一书中的观点是前额叶皮层也分为三个部分,左边区域负责 “我要做 ”的力量 。它能帮你处理枯燥 、困难或充满压力的工作 。比如 ,当你想冲个澡的时候 ,它会让你继续待在跑步机上 。
右边的区域则控制 “我不要 ”的力量 。它能克制你的一时冲动 。比如 ,你开车时没有看短信 ,而是盯着前方的路面 ,就是这个区域的功劳 。以上两个区域一同控制你“做什么”。
第三个区域位于中间靠下额头后方,会记录你的目标和欲望,决定你“我想要”做什么。
这个区域的细胞活动越剧烈 ,你采取行动和拒绝诱惑的能力就越强 。即便大脑的其他部分一片混乱 ,向你大叫 “吃这个 !喝那个 !抽这个 !买那个 ! ”这个区域也会记住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
两个自我:原始本能 vs 高级认知
既然是谈“自控力”,那么自然会有两个主体,控制的一方和被控制的一方。
同一个人,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相互冲突的自我?为什么一个自我任意妄为、及时行乐 ,另一个自我则克服冲动 、深谋远虑?我们好像总是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有时觉得自己想减肥想锻炼想学英语 ,有时候又只想撸串想躺着追剧刷微博朋友圈豆瓣FacebookTwitter...
《自控力》并未展开详细阐述,但其实这和大脑数百万年来的进化有关。
自我1:原始本能
主要由爬行动物脑和古哺乳动物脑掌管这部分功能,从这个角度来看,你的大脑与其他哺乳动物大脑并无实质上的区别,所有活动都是为了生命的延续,基因的遗传。
爬行动物脑(brainstem)
人脑中最古老的神经结构是脑干,又被称为“爬行动物脑”、“蜥蜴脑”,这个带点侮辱性的称谓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人脑中脑干的功能与蜥蜴脑干的功能相同。脑干控制人身体的一些杂事,它的神经元调节呼吸、心率、睡眠和觉醒。脑干神经总是处于活跃之中,使大脑无论在人类安睡中还是清醒中始终保持运转。
古哺乳动物脑(paleomammalian brain)
古哺乳动物脑,它更多地与人类动物性生存活动相关,其主要功能被一些学者称为“3F”功能:战斗(fighting)、觅食(feeding)、逃跑(fleeing),以及生殖。包括负责情绪产生的杏仁核、负责记忆的海马体以及感觉控制塔--丘脑等等。
例如大脑中的奖赏系统(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就属于古哺乳动物脑,每当你从事有助于我们物种生存的行为(吃、睡、性),它就产生快感。
以食物为例,饥饿时看到高脂肪高糖食品就会激活大脑中的奖赏系统,从而刺激多巴胺的释放让你疯狂的想要吃下这些食物。而当你吃饱了,多巴胺不再分泌,你对食物的渴望就自然消失了。
或者。。。你可以这么来理解
本能自我就是马景涛1号,它的反应模式在上千万年的进化中已被写进系统底层,战斗、觅食、逃跑这些与生存本能相关的应激反应都无需经过思索,它喜欢一切分泌多巴胺的活动,目的就是为了生存。咆哮是一种本能,你的大脑的思维模式绝对不会是,“好吧,我决定现在开始咆哮一下”。
用你面临战斗或逃命时的应激反应来做一下说明 。
你肯定有过这种感觉 ——心跳加速 、下巴打战 、精神高度紧张 。
这些身体的变化都不是偶然的 。它们以某种复杂的方式与人脑和神经系统相互协调 ,保证你能迅速反应 、全力出击 。
当你看到剑齿虎时 ,你的生理反应是这样 :信息先通过眼睛进入大脑中的杏仁体 ,这就是你的警报系统 。这个警报系统处于大脑中部 ,用来探测潜在的紧急情况 。当它发现威胁的时候 ,就会利用位于大脑中部的优势 ,迅速将信息传给大脑和身体的其他部分 。当警报系统通过眼球得知一只剑齿虎正在盯着你的时候 ,它便会向大脑和身体发出一系列信号 ,让你产生应激反应 。你的肾上腺会释放出压力荷尔蒙 。以脂肪和糖的形式存储的能量会进入你的血管和肝脏 。你的呼吸系统让肺部吸入空气 ,为身体提供足够的氧气 。你的心血管系统开足马力 ,保证血管里的能量顺利运送到肌肉 ,让你随时能战斗或逃命 。你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得到了消息 ——该是战斗的时候了 。
当你的身体进入防御准备的时候 ,大脑中的警报系统要做的就是 ,保证大脑不会和身体产生同样的反应 。它让你的注意力和感知力集中在剑齿虎身上 ,集中在你的周边环境上 ,保证你此时不会为其他东西分心 。同时 ,警报系统会在大脑里产生复杂的化学反应 ,阻止前额皮层发挥作用 。前额皮层正是大脑中控制冲动的区域 。是的 ,应激反应让你更加冲动 。原本有理智的 、有智慧的 、深思熟虑的前额皮层陷入了昏迷 。这样一来 ,你就不容易退缩 ,或是反复思量是否要逃跑了 。
自我2:高级认知
新哺乳动物脑 - 大脑皮层(cortex)
正是大脑皮层中所具有的高阶认知功能,令人类从动物群体中脱颖而出,神经学家麦克里恩将大脑皮层称作是“发明创造之母,抽象思维之父”。
人类大脑中,大脑皮层占据了整个脑容量的三分之二,而其他动物种类虽然也有新皮质,但是相对来说很小,少有甚至没有褶皱(意味着新皮质的表面积、复杂度与发达程度)。老鼠失去了脑皮质,仍然可以正常活动(至少从表面上看是如此),而人类一旦失去脑皮质,那他将与蔬菜无异。
理性自我就是马景涛2号,高级认知模式,它让你显得理智、有智慧、深思熟虑,它掌管着人类高级而复杂的思维活动,你所有的自我意识都来自于这部分。
文章开头提到的铁路工人盖奇所失去的前额叶皮层,就属于大脑皮层中掌控决策、抑制冲动的部分。
Tips:为什么喝醉后人会失去自控力?
1983年,神经生理学研究就通过影像技术扫描发现,酒精不仅会让前额叶皮质降低对葡萄糖的代谢利用,也会减少周围血流量,皮质发生萎缩,功能活动受到影响。也就是说酒精会显著的影响前额叶皮质的正常运作。所以喝醉后人无法自控就显而易见了。
“那夜我喝醉了拉着你的手 胡乱的说话”、“只顾着自己心中压抑的想法 狂乱地表达”、“我错误地感觉到 你也没有生气”,这都是前额叶皮层功能关闭后的典型特征。
两个自我的冲突,正是来自于本能自我与理性自我相互交战的结果。
本能自我 vs 理性自我
想象一下你本来准备编程,打开了电脑,这时手机在桌上一震,你的注意力马上被手机吸引了过去,这种反应模式可以从人类的进化史里找到原因。
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在东非大草原躺在树荫下乘凉时,草丛里晃过的一个影子会让ta马上进入警觉模式,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新的焦点上,分析这到底是剑齿虎还是隔壁老王。在当时,分心是一个优点,作为进化的优势而被保留下来,那些不够警觉一直晒太阳的祖先都已经被剑齿虎吃掉而被大自然所淘汰。
然而到了近代,随着文明飞速发展,法律、警察、监狱、宗教、建筑、充足的食物,都使得大多数人类不用再担心生存的威胁,与分心相比高度的专注能力显得更能适应和处理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生活。
喜欢高热量的糖分和脂肪以熬过食物短缺,这种进化时得以让人生存的优势反而显得不再必要。
第二部分:增强自控力的方法
介绍完大脑的基础知识,终于来到了正题,到底有没有增强自控力的方法?如何减少咆哮并控制自我?
《自控力》一书给出了不少建议,根据我的个人偏见,其中大部分还是有一定可执行性的,当然和每本科普书一样,其中总会有些李开复式难以操作的然并卵建议。
可行性建议1:认识大脑的决策过程
在整本书的最后,作者摊牌说,如果说真的有自控力秘诀 ,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确实有一个,那就是集中注意力 。当你作出决定的时候 ,你需要训练自己的大脑 ,让它意识到此刻需要意志力,此刻应该让理性自我来做决定 ,而不是让它自行其是 。否则 ,大脑总会默认选择最简单的。
这个建议看起来可执行性非常差,让你快要失控的时候控制自己去意识到此刻需要意志力?听起来像是一个死循环bug。然而细细想一下,认识到在做决策时大脑的思维过程,其实是所有自控力建议的基础。
想象一下,每次你忍不住要拿起手机时,你都在从猿类到人类的进化光谱上往左挪动了1毫米,想象一下你的前额叶功能现在暂时处于关闭状态,古哺乳动物脑正在主宰你的反应,想象一下你是现在正处于马景涛1号暴走模式,也许能够让你瞬间清醒起来。
可行性建议2:不要期待明天的自己和今天不一样
罗大佑老师写过一首《明天会更好》,ウルフルズ老师也写过一首《明日があるさ》,旋律轻快,歌词大意就是不要着急反正还有明天,从大脑科学角度来说这是错误的人生观。
“为什么你喜欢制订新年计划,然而却从未能完成? ”
** 1.“决定做出改变”本身会让人感到快乐**
当我们面对罪恶感 、焦虑和压力感到备受打击时 ,我们会想到一件能让自己快乐的事 ——决定作出改变 。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家波利维发现 ,我们最容易决定作出改变的时候 ,就是我们处于低谷的时候 ,比如暴饮暴食后感到罪恶的时候,看着信用卡账单的时候,或者体检后发现自己健康指标不妙时。
波利维把这个称为 “虚假希望综合征 ”。如果你只想要 “充满希望 ”这种感觉 ,这倒是一个好方法 。对大多数人来说 ,下决心是改变过程中最容易的环节 ,但之后就越来越难了 ——作出改变需要你控制自己,在想说“要”时说“不”,在想说 “不”时说 “要”。
所以 ,只是承诺改变 ,要比真正坚持承诺和作出改变更容易 ,也更有乐趣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乐于一次次放弃又重新开始 ,而不是真的想找到改变的方法 。当我们想象自己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改变时 ,总是会兴奋不已,这让我们难言放弃 。
请记住,你做的大多数宏伟计划只是为了让当时的你感觉良好。
** 2. 做计划时带有认知偏见**
更糟糕的是,《战胜拖延症》一书里指出,做计划时我们处于情感预测模式,当我们预测与未来积极或消极场景相关的情绪时,会带有一种偏见。简单的说就是,当你在热血沸腾的制作新年计划时,你只会关注当下的情感状态,并且错误的认为我们在将意图化为行为的那一刻,情感状态会和现在一样。
脑成像研究发现 ,我们在考虑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时 ,运用的是大脑中不同的区域 。当人们想象着未来的快乐时 ,大脑中想象自己经历的区域竟然毫无反应 ,就像是别人在享受日落和佳肴一样 。
下次你在制订计划、办健身卡、买各种学习资料、购买跑步机时,请务必评估你“现在”是否愿意马上开始行动,而非“未来”某天。请牢记明天的你和今天的你并没有任何区别。
从这里我们可以反思,有时候自己在庞大的目标和计划面前显得缺乏“自控力”,其根本原因不是你意志力不够坚强,而是目标设定过高,对自己的期许不切实际。当务之急是重新审视计划,放弃幻想,跬步向前。
可行性建议3:不要责备自己
当你未能完成某一项计划时,大多数人会选择责备自己意志力不够坚定。我们可能会想 ,罪恶感会促使我们改正错误 ,但其实这正是 “情绪低落让我们屈服于诱惑 ”的另一个表现方式 。
众多研究显示 ,自我批评会降低积极性和自控力 ,而且也是最容易导致抑郁的因素 。它不仅耗尽了 “我要做 ”的力量 ,还耗尽了 “我想要 ”的力量 。相反 ,自我同情则会提升积极性和自控力。
为什么不要责备自己?这和接下来的建议有关,因为你应该尽量避免将自己置于压力之中。
可行性建议4:避免压力
神经科学家证明 ,压力包括愤怒 、悲伤 、自我怀疑 、焦虑等消极情绪 ,会使你的大脑进入寻找奖励的状态 。
心情不好吃吃吃,压力过大买买买。这时的你倾向于所有分泌多巴胺的活动,而非控制自己关注长远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协会的调查发现 ,最有效的解压方法包括 :锻炼或参加体育活动 、祈祷或参加宗教活动 、阅读 、听音乐 、与家人朋友相处 、按摩 、外出散步 、冥想或做瑜伽 ,以及培养有创意的爱好 。最没效果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则包括 :赌博 、购物 、抽烟 、喝酒 、暴饮暴食 、玩游戏 、上网 、花两小时以上看电视或电影。
有效和无效的策略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真正能缓解压力的不是释放多巴胺或依赖奖励的承诺 ,而是增加大脑中改善情绪的化学物质 ,如血清素 、 γ氨基丁酸和让人感觉良好的催产素 。这些物质还会让大脑不再对压力产生反应 ,减少身体里的压力荷尔蒙 ,产生有治愈效果的放松反应 。
可行性建议5:利用适度的社会压力(是不是和4略冲突?)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群居人类的日常行为受到“社会认同”的巨大影响。
相关的建议是:公开你的意志力挑战。必须认为别人都在监视自己 ,或我们有机会向别人报告自己的成功。
所以在朋友圈宣布3个月后我要瘦成一道闪电后,你对瘦身计划的执行动力应该会更为充足。所以各种打卡网站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让你身边的人知道你在做这件事,如果只是自己默默的打卡,其实是没有使用到“社会认同”影响力的。
可行性建议6:了解“延迟折扣”,营造良好环境
无论我们是从经济学 、心理学还是从神经科学领域寻找解释 ,最终这些有关诱惑和拖延的问题都会归结到一个人类特有的问题上 ——我们如何看待未来 。
经济学家称之为 “延迟折扣 ” 。也就是说 ,等待奖励的时间越长 ,奖励对你来说价值越低 。很小的延迟就能大幅降低你感知到的价值 。一年后学好英语与华莱士谈笑风生固然让人成就感爆棚,但等待时间过长显得这个目标毫无吸引力,你更想马上打开微博刷一刷江core谈笑风生的搞笑视频。
既然我们已经知晓人类容易寻求“即时满足”,所以营造易于自控的环境就显得极为重要。
清空工作台上让你分心的书籍杂志,戴上耳机隔绝外界声音干扰,将手机设置为飞行模式,打开 leech block禁掉微博、Facebook、Twitter、豆瓣等常用网站,都是很好的策略。
著名作家乔纳森 ·弗兰森曾公开讲述过自己 “破釜沉舟 ”坚持写作的故事 。和很多作家和白领一样 ,他也很容易被电脑游戏和网络分心 。接受 《时代 》杂志的采访时 ,他解释了自己是如何拆掉手提电脑 ,防止自己因受诱惑而拖着不写东西的 。他从硬盘中卸载了所有浪费时间的软件 ,包括所有作家的天敌 ——纸牌游戏 。他拆掉了电脑的无线网卡 ,还把网络接口弄坏了 。他解释说 : “你要做的 ,就是把强力胶挤进网线里面 ,然后把接口使劲拧下来 。
可行性建议7:保持充足的睡眠
如果你每天睡眠时间不足 6个小时,则很有可能造成意志力的缺失。一开始 ,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和大脑吸收葡萄糖。你的前额皮质同样急需能量,能量短缺会造成严重后果 。睡眠研究人员甚至为这种状态起了个有趣的名字 ——“轻度前额功能紊乱”。睡眠不足会让你起床的时候大脑受损。
从实际经验中我们也能观察到,睡眠不足时情绪相对容易失控。所以与其下午浑浑噩噩勉强工作,不如觉得困的时候来一次20分钟的午睡吧。
第三部分:可能无效的建议
说完比较靠谱的建议,也把书中提到的我个人觉得好像没什么用的建议列举一下。
定期冥想
冥想会提升你的自控力,提升你集中注意力、管理压力、克制冲动和认识自我的能力。
一项研究发现 ,持续8周的日常冥想训练可以提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意识 ,相应大脑区域里的灰质也会随之增多 。
从科学角度可以这么解释,冥想让更多的血液流进前额皮质 ,就像提重物能让更多的血液流进肌肉一样 。人脑在接受锻炼方面和肌肉没什么区别 ,它会变得更强壮 、更迅速 ,以便应付你的需要 。
关于冥想的方法,网上可以查到一大堆,就不再赘述。推荐两个App吧,Calm和RelaxMelodies,比较好用。
至于冥想的效果,因为自控力强度太难量化,我也没详细对比过所以难以判定是否真的有效。
适当锻炼
锻炼能提高心率变异度(心率变异度高时自控力强)的基准线 ,从而改善自控力的生理基础 。2010年,一项针对10个不同研究的分析发现 ,改善心情 、缓解压力的最有效的锻炼是每次5分钟 ,而不是每次几小时 。
所以,去办公室楼下的花园走一走,是给自控力充电的最好方式之一。
这个建议的前提是你是霍金,其实很少有人整天坐着不动的。。
难以操作的建议:避开意志力薄弱的人
弗雷明汉心脏研究所研究所在32年里跟踪调查了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1.2万多名居民的状况 。调查开始于1948年,当时共有5200名参与者。数十年来 ,该地居民一直汇报自己的个人信息 ,包括自己体重的变化 ,以及与研究中其他人的社会关系 。
通过一段时间对参与者体重的观察 ,两位科学家发现了像传染病一样的现象 ——肥胖是会传染的 ,它会在家庭内部和朋友之间传染 。如果一个人身边有个朋友超重了 ,那么他变胖的概率就会增加 7 1 % 。如果一个女性的姐妹超重了 ,那么她变胖的概率就会增加 6 7 % ;如果一个男性的兄弟超重了 ,那么他变胖的概率就会增加 4 5 % 。
原因:“镜像神经元”
人生来就要和其他人产生联系 。我们有专门的脑细胞管这件事 ,它名叫 “镜像神经元 ” 。它唯一的任务是注意观察其他人在想什么,感觉如何,在做什么,帮助我们理解其他人所有的经历。
所以我们会产生“无意识的模仿”,受到朋友和周围的人“情绪传染”,看到别人屈服于诱惑时我们的自控力也会降低。
有一点需要注意,并不是每个人对我们的影响程度都是一样的,与你社会关系越亲密则影响最大。所以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亲密的家人和朋友,隔壁老王即便住你家隔壁但如果你们社会关系疏远(老王第二次登场),那他天天早起去公园一边倒着走一边拍手也很难影响到你。
这个建议难以操作的原因在于,根本没有必要为了提高自控力而避开那些与你社会关系亲密的人吧,不管是你的家人还是好友。请接受命运的安排。。。
其实,你是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环境的。“虎父无犬子”,“蛙の子は蛙(青蛙的儿子还是青蛙)”,“A wise goose never lays a tame egg”,不管哪个国家的古语都早已提到过这个朴素的道理。
与之相对的可行性建议
虽然我们无法避开意志力薄弱的人,但可以去和意志力坚强的人一起行动。
你身边的人到底谁自控力最强?和ta一起行动应该会慢慢提高自己的自控力,你最后应该会被ta给带到自习室----或者是对方被你带到游戏室。毕竟,影响是相互的。
另外,当你需要多一点意志力的时候 ,想想你的榜样 。问问自己 :那个意志力强人会怎么做 ?
无效建议:深呼吸
书中还提到将呼吸频率降低到每分钟4~6次 ,也就是每次呼吸用10~15秒时间 ,比平常呼吸要慢一些 。放慢呼吸能激活前额皮质 、提高心率变异度 ,有助于你的身心从压力状态调整到自控力状态 。这样训练几分钟之后 ,你就会感到平静 、有控制感 ,能够克制欲望 、迎接挑战。
国外采用类似的深呼吸训练来帮助警察 、股票交易员和客户服务人员提高自控力 ,降低心理压力 。
这个建议给我的感觉是这样的...
第四部分:最后,泼两桶冰水吧
一桶来自经济学者李子曦老师。
李老师的观点是,世界上只有少数人有严格自律的能力。对大多数无法自律的人来说,解决方案是“他律”,也就是让别人来约束我们。
这没什么丢人的。如果你深入思考一下就会意识到,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组织起来的。监狱、法律、公司、学校,联结我们这个充满陌生人的世界的链条是责任和制度,而不是自愿。
与其苦苦寻找自律的方法,不如转而苦苦寻找一个好的他律环境,换句话就是,尽量读一个好学校,加入一个好公司,住在一个好社区。那才是更高效率提升自我的途径和办法。也可以这样理解,大多数培养自律的办法,实际上都是找到合适的他律。
利用社会压力(加入一个团体,例如美国有无数的戒酒会),利用工具(限制手机使用时间的软件等),总会有办法改进。
另一桶来自己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土摩托老师。他在最新的文章《赢在起跑线》提到了一个调查结果:
大脑中负责高级思维的部分是大脑皮质,而脑皮质表面的沟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沟回越多越好。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金柏莉·诺博(Kimberly Noble)调查了全美国10个城市的1099名儿童,发现出生在贫穷家庭的孩子的脑皮质表面积要比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少6%,前者的海马区也比后者要小一些。海马区是和记忆力有关的脑组织,海马区越大的人记忆力往往也就越好。
。。。
大脑是人身上最复杂的器官,新生儿的大脑尚未完成发育,只是一个半成品。一个人出生后的头几年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大脑发育是在外界信息的刺激下进行的。如果这种刺激进行得不到位,或者生长环境出了问题,都会对今后的大脑发育带来不良影响,导致这个人成年后在智商、认知能力和记忆力等方面出现偏差。
http://www.lifeweek.com.cn/2017/0227/48816.shtml
由此看来,你的自控力还受到遗传以及幼时家庭环境影响。可能对某些人来说,要达到和别人一样自控,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最后,看完整本书后的感觉是,提高自控力并没有让你豁然开朗的诀窍,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技巧,改造自己本就是一条纵贯一生的漫漫长路。那些30天掌握xx彻底改变自己的宣传语,大多都是为了让你感觉良好的安慰剂,没有指导意义无法引起行动的心灵鸡汤。
写到最后想起了褚老那句分答里常用的“名言”,我们越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客观规律,越了解自己,就越能“放弃幻想,轻装前行”。
明天的你虽然基本和今天完全一样,但读过这本书后,总不可能会更差吧 : )
(完)
第五部分:附录
附录1:另一角度阐述两个自我:系统1 vs 系统2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里,将这两个自我阐述为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例如你看到下面这幅图:
你可以确定且迅速地判断这位年轻女性的头发是黑色的,你还知道她正在生气。此外,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对其行为进行推测。你感觉到这位女性正要说一些刻薄话,也许声音又大又刺耳。推测被观察对象即将做出的举动并不难,这种活动是无意识的,而且毫不费力。
处理类似思维活动根本不需要时间,顷刻之间即可完成,主要使用的大脑部位偏向于古哺乳动物脑。
而当问你 17 x 24的答案是多少时,你则会使用系统2。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这里需要使用到前额叶皮层。
附录2:书中有争议的观点
《自控力》一书第三章的标题是“为什么自控力和肌肉一样有极限 ?”,通过各种实验来证明人的自控力是定量的,如果使用过度则会消耗殆尽。
看看乔布斯,扎克伯格,罗永浩,这三个人永远的蓝色牛仔裤+黑色上衣,灰Tee,藏蓝色衬衫+Nike,貌似有点道理。
人在选择、做决定、执行任务等情况下,需要用到“自控力”,它是一种心理资源,你的每个思考、行为都在消耗这个资源。就像肌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会疲劳一样,自我的控制能力、心理资源久了也会被消耗掉,心理学上叫“自我耗损”。
但最新的研究发现这个理论值得怀疑,发表于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现研究,采用受“自我损耗”理论发现人Baumeister认可的实验,涉及超过两千名参与者,企图复制Baumeister的实验结果,但是没有发现任何自我损耗理论的证据。
细节可参考“【哈佛商评】过去三十年,我们对于意志力的想法是否一直都是错误的?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584810/508094
公众号:洛奇Rocky,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