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睡眠习惯就没有以前那么好了。
晚上起夜次数最多三次,至少一次。最近每天晚上喝中药,如果十点多入睡,十二点半可能就得去一次卫生间。
四五点钟也会醒来一次。这不,今天早上四点半就醒了。
做梦说去南方出差,跟同事们去机场要坐返程飞机,可能因为出发晚了耽误登机。
醒了,去了卫生间,梦境也中断了。
不困了就看简书文章,回复简友的评论,也回访一下点赞的游客。
简书是一个小世界,看一个人的文章,可以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状态,甚至心态和认知水平。
有平和的,正能量的。年纪相仿的几个,我们惺惺相惜,保持互动。
也有不熟悉的一些游客。因为给我评论我也开始回访或者添加关注。
欣赏的,同频的,可以多互动交流。
今天看到一个90后妈妈文字里的愤怒,我很理解她的愤怒,甚至有对自己拖延症的无力感。
我和弟弟曾经探讨什么是“犟”和“倔,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前者有力量,抗争,主动对不认可或不公平反抗。小时候因此没少挨打,但是打不服我!愤怒多数会爆发,不会被动隐忍。
后者呢,力量不足,被动忍耐,内心的不满只能自己消化,很少反抗家长或者权威,遇事容易发牢骚。
我爸脾气不好,对我们严格严厉,我也脾气不好。我妈性子倔,会和我爸生闷气。
我妈是小学优秀教师,特别上进,就是性子不柔和。
这样家庭长大的我,也没有好脾气,不会柔声细气说话,也不温柔。
我二姑性格特别好,跟儿子也特别亲昵。多年前我很羡慕她们的母子关系。
现在早已经不在意了,也完全明白,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不同的,即便我们姐弟三个,成长的路径也是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原生家庭完全一样,结果却不同,说明个人的作用和力量,更多的影响了个人的发展。
几年前曾经长期帮北京一个四十岁女护士做疏导,她时不时地就找我发泄愤怒,表达对母亲的控诉,觉得母亲“控制”自己,干扰她的生活。总是嫌她做家务不行,照顾孩子不好,姑爷没责任感,等等。
另一方面她在生活上却极度依赖母亲的照顾,需要母亲帮忙带孩子,接送孩子,让自己可以轻松一些。
她们母女相爱相杀。母亲要求多,也付出多,批评责备多,女儿成年了还像小时候那样的照顾。
被过度照顾长大的,很难长大。
她跟丈夫的关系也多次出现危机,好在反反复复中,我的帮助起到了一定效果。
愤怒可能还在,但是成长的一方面,就是要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来源,并安置好情绪,更好地生活工作,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关于拖延症,小时候越被家长催促,越沉默反抗,越容易形成拖延。
容易纠结的人,可能与父母的关系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问题越大,纠结越严重,甚至有潜质的情况。
人生不易,原生家庭无法选择,但都是个人的“缘”和念力的导引而来。
一切都是自己感召来的。所以抱怨无用,不如找到问题症结,去改变它,让自己活得更舒服些。
遇事不对抗,顺应,积极想办法解决就好。
比如早醒,醒就醒吧,困了再睡呗。越对抗情绪越大,得不偿失。你顺应它,看看手机,困了继续睡,就什么都不受影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