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经》学习第273篇《颂 时迈》

《诗经》学习第273篇《颂 时迈》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3-04-23 00:34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273篇《颂  时迈》

原文阅读

      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译文参考

        武王各邦去巡视,皇天视他为儿子。佑我大周国兴旺,让我发兵讨纣王,天下四方皆惊慌。安抚众神需祭祀,山川百神都来享。万国主宰是武王!无比荣光周大邦,按照次序来封赏。收起干戈和兵甲,强弓利箭装入囊。讲求美好的道德,遍施中国各地方。周王永保国兴旺!

字词注释

(1)时:语助词,一说为“按时”。犹言“现时”、“今世”。迈:林义光《诗经通解》读为“万”,众多。

(2)邦:国。此指武王克商后封建的诸侯邦国。

(3)昊(hào)天:苍天,皇天。子之:以之为子,谓使之为王也。即视诸侯邦国为自己的儿子。

(4)实:语助词。一说指“实在,的确”。右:同“佑”,保佑。序:顺,顺应。有周:即周王朝。有,名词字头,无实义。

(5)薄言:犹言“薄然”、“薄焉”,发语词,有急追之意。震:震动,指以武力震动威胁。之:指各诸侯邦国。

(6)震叠:即“震慑”,震惊慑服。叠,通“慑”,恐惧、畏服。

(7)怀柔:安抚。怀:来。柔:安。百神:泛指天地山川之众神。此句谓祭祀百神。

(8)及:指祭及。河:黄河,此指河神。乔岳:高山,此指山神。

(9)允:诚然,的确。王:指周武王。维:犹“为”。后:君。

(10)明昭:犹“昭明”,显著,此为发扬光大的意思。

(11)式:发语词,无实义。序:顺序,依次。序在位:谓合理安排在位的诸侯。

(12)载:犹“则”,于是,乃。戢(jí):收藏。干,盾。干戈:泛指兵器。

(13)櫜(gāo):古代盛衣甲或弓箭的皮囊。此处用为动词。此两句指周武王偃武修文,不再用兵。

(14)我:周人自谓。懿(yì)德:美德,指文治教化。

(15)肆:施,陈列,谓施行。时:犹“是”,这、此。夏:中国。指周王朝所统治的天下。

(16)保:指保持天命、保持先祖的功业。

诗歌赏析

        此诗写于武王初定天下不久,表现出天下易主、初登大位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位新王的感受。全诗十五句,前半颂武王之武功,后赞武王之文治。西周之初,天下尚未稳定,过去的各诸侯小国心存疑惧,殷商遗民内心尚未臣服。周武王到各地视察(天子外出视察曰巡狩),祭祀山川百神,制作了这篇诗。

      此诗采用“赋”的手法进行铺叙。开头第一句“时迈其邦”是说武王登基之后以时巡守,接着在一般情况下应当继续写巡守如何如何,然而第二句笔锋一转,写出“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初看觉得出语突然,两句之间互不搭界,实则是周朝开国君主心情的自然写照:天下统一,新王巡行,上帝爱我如子,把天下从商人手中转交给我,这真是上帝对有周的助佑呀!可见,第一、二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之紧密。“昊天其子之”的“其”虽只一虚字,但把天命继承者自任和“自谦”的心理十分传神地表达了出来。又“允王维后。明昭有周,式序在位”。允,信也。“允王维后”即信哉,武王宜为天下之君也。新朝代旧朝初立,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肯定。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就首先说明武王得到了天命。其次又说武王不仅能威慑四方,而且能安抚百神,所以他的继立,“明昭有周”,是能发扬光大有周先祖的光辉功业的。

      接着又写武王平定殷纣、兴立大周、封建诸侯之后,戢干戈、櫜弓矢,偃武修文,并以赞叹的口气说:我们谋求治国的美德,武王就把这美德施行于天下四方了。最后一句,总赞武王能保持天命,保持祖德,与首句遥相呼应。

          先说周受命于天,周任天下的君主是天意;继而说明祭祀的目的是请求百神归位、山川共享,保佑周朝安定天下;最后宣告将结束战争,实现和平,在全国推行德政。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说:“实际上这是周王朝的一篇开国政策文告。”

        此诗从头到尾,语意参差、语气连贯,而皆起伏错落有致,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深挚而敬慕的感情。它以天命和周武王的联系作为全诗的主线,重点歌颂了周武王的武功和文德,层次清晰,结构紧密,在大多臃肿板滞的雅颂诗篇中,不失是一篇较为优秀的作品。

《时迈》学习的反思探讨

    《诗经》中的祭祀诗

        祭祀诗大多具有强烈的宗教特征和迫切的功利性质,但有些诗歌没有因此而完全流于程式化和一般化(这种情况在后代的郊庙歌中是比较常见的),而能结合具体情境,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写出一些独特的感受和体会。例如,《时迈》是“巡守告祭柴望之乐歌也。谓武王既定天下,而巡守其守土诸侯,至于方岳之下,乃作告至之祭焉”(孔颖达《正义》)。

      有的祭祀诗,从整体着眼,大处落笔。《后稷》是祭上帝与后稷的诗。后稷生而神奇,经历三弃三收,发明农业,成为农神,可写的事情很多很多。但诗歌只写他承天之命,养育万民,不分疆界,推广农业,故其德可配天。正是从先王与天、先王与万民以及万民生存的大角度着笔,故显得气象阔大,非一般的祭祀诗可比。

      当然,《诗经》祭祀诗的朴素、稚拙特征并不意味着表现手段的单一和粗糙,在这方面有些诗歌是很突出的。例如,《潜》本是周王专以鱼类祭祀宗庙的乐歌,全诗专列鱼名,一般祭祀诗中常见的写乐器、车马、服饰,诗中一律不见。这样既体现了专以鱼祭的特点,又以鱼的数量多、种类全,表现其祭祀之诚意。《有瞽》则列乐器的名称并通过乐器装饰及音乐效果来烘托庄严热烈的气氛,表现力也是很强的。

        此外,《维天之命》重在歌颂先王的功业和盛德,《烈文》重在表示不忘前王之德和继承大命的决心,《雝》重在写与祭者的容止神态,《时迈》重在写震慑万邦的文德武功。同是祭祀诗,严谨凝重。如写周朝统一天下的赫赫武功,直言“簿言震之,莫不震叠”(《时迈》),毫不隐讳和遮掩,一片质直和真率。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周代的山川祭祀

          中国人对山川有着特殊的情结,那些巍峨雄伟、深山险阻、云雾缭绕的山岳神秘难测,常被古人看作天神的居所,或是通往上天的道路,是接近天神的最佳地方。浩瀚无涯、浊浪涌涛、舟楫难渡的川泽隐秘难知,也被古人视为龙王河神的居住之地,是赐予人们祸福的渊源之一。

      在周代,山川祭祀在国家祭祀体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史记·封禅书》说:“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有学者称“周人的天神崇拜实际上就是嵩岳崇拜”。实际上,周人认为他们所崇拜的天神均居住在他们所敬祀的山岳之上,并不限于某一区域。周人崇拜的大河,主要还是黄河及中原一些水系。

        山川祭祀具有维护王权的政治功能。下面以嵩山祭祀为例加以说明。西周武王时期的青铜器天亡簋铭文记载了西周初年周武王举行的一场重大礼典。据铭文,乙亥日,周武王举行盛大隆重的典礼,朝会四方诸侯。武王登嵩山进行祭祀,祭完下山,天亡协助武王,又对武王英明的先父文王进行了殷祭。位于中原的嵩山,在周代被视作具有通天功能的神圣之山。

        按照礼制规定,周王需要巡狩各地并祭祀山岳河川,其实含有借山川祭祀来宣示王权的政治意义。《时迈》歌咏上天佑助周王征服四方,周王敬祭山川百神,提出以文德治理天下的政治理念。周代的巡守之礼,过大山川则望祭之,故《时迈》言“巡守告祭柴望也”;于其所过则祀之,故《般》言“巡守而祀四岳河海也”。巡守祭祀山川宣示王权,象征周王拥有天下,通过祭祀山岳昭告天下百姓其文治武功,以震慑天下。

        文献记载,西周初期曾经改革祭祀制度,对诸侯国的祭祀神灵予以规范化、制度化。随着分封制的实行,对山川的祭祀也随着政权地理权力的转移而划定。这种祭祀权力的划定依据原则是周天子祭祀天下山川,诸侯祭祀境内山川。

      《公羊传》云:“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诸侯山川有不在其封内者,则不祭也”。《左传》规定虞国“修虞祀,归其职贡于王”,即虞国奉周王之命对境内山川之神举行祭祀。《左传》又称:“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即东方诸族主其远祖与河川之祀。显然,诸侯是由周王按礼制规定的,这就是所谓的“祭不越望”。

      按照礼制规定,卿大夫无祭祀山川的权力,春秋末年礼制受到破坏,有些大夫违礼擅自祭祀山川。按《礼记》说法:“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即周天子有权祭祀四方、山川,而诸侯只能祭祀本国内的山川。

        周代形成了天子、诸侯两级祭祀山川的制度,西周中央王朝控制了普天下的山川祭祀权,也就控制了更广泛的宗教神权,可以获得更多宗教意义上的神灵佑助,从而有利于加强王权的权威,使西周王朝能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形成家天下的政治格局。

参考资料

《中华礼制变迁史(全四册)》,汤勤福 总主编/著;曹建墩 主编/著;梁满仓 主编/著;张鹤泉 著;史睿 主编/著;赵永磊;王美华;王志跃 著;赵克生 主编/著;刘舫;吴恩荣;尤淑君;张涛 著,中华书局,2022年6月

《诗经讲座》,夏传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5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学习第273篇《颂 时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jue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