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最后一公里

作者: 128b27291d10 | 来源:发表于2019-01-24 08:37 被阅读42次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乃至全球都在学习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并将其定义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典范。我国教育部比较大的动作和决心当属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所透露的,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1999年大学扩招后600多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职业技术学院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

    2006年金融危机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当中没有倒下的国家,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它的教育结构非常符合他们的产业的结构。和产业结构对接的很紧密,我们看了一组数据,失业率比较高的国家,特别是教育结构出了问题,和产业结构产生了差距,不对接。失业率低的国家,德国、瑞士、还有欧盟的一些其他国家,荷兰、包括奥地利,那么也包括美国,用学院的方式来进行加大职业教育类型的培训和培养,所以我们认为这组矛盾主要还是教育结构的问题,它的现象是教育结构,其实是高等教育和教育类型的一个问题。那么职业教育,在很多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尤其是实体经济比较强大的国家,产业升级很大的国家,我们称之为核心竞争力在全世界前10位的国家,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教育类型,占的比重很大。人力资源结构当中,德国占了78%,学术型的占了22%,瑞士是占了82%,学术型的占了18%,是这样一种人力资源结构支撑了它的经济结构,还有实体经济有了这样的不可摧跨的发展,可以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技工队伍,激发大国工匠精神,方能为中国制造凝神聚气,为中国发展加油聚力。伴随科技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工业化过程,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纵观世界发展史,成功的工业化既需要创新和应用先进的技术成果,又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工队伍。日本制造的电子产品精细、汽车环保,德国制造的建筑机具耐用,除了其技术领先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都拥有一支过硬的技师技工队伍。因此说,工业化离不开技术工人队伍作保证,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邢广陆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的讲话,相当于从政策层面,把路径明确了。对于整个职业教育,国家要构建新型职教体系,作为一种类型化的教育存在。邢广陆说:“通过本科教育转型职业教育,实现了职业教育体系从大专到大本、甚至于研究生、博士生的构建。其次,这个体系存在,对于职业倾向比较清晰的学生,给了他们未来成长的渠道。第三,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职业素养较高的学生。研究类的人才,只能体现社会发展的部分需求,相对而言,属于小众群体。”

    在国家宏观层面、教育部门的指导方针下,中德职业教育合作被广泛提及并全国范围内开展实施。所有的改革都是痛苦的,教育体制改革更不例外。所谓的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主要表现形式是“拿进来”和“走出去”。而我们的痛点主要集中在鲁昕部长提到的被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的600所本科院校上:

    因为德国没有高等职业教育,那么,拿进来“(教学课程、教学模式),我们是引进德国的高等教育(应用技术大学或者职业学院)还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呢?“走出去”(留学),中国到德国参加职业教育留学的学生,国内的高中毕业生群体,也就是本来要考入到以上600所院校、甚或包括那些本应考进高职大专院校的学生群体应该是参加德国的高等教育(应用技术大学或者职业学院)还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留学呢?

    这些需要搞清和解决的问题,笔者称为“中德职业教育最后一公里”问题。也只有弄清楚这个,我们才能愉快的、平稳的、和谐的进行“拿进来”、“走出去”。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知道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和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

            在德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里,有两种院校采用了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工程人才的“双元制”模式,其一为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的“应用科学大学”(英文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ses,德文为Fach hochschule,简称为FH,直译为“专业大学”),部分专业采取了企业与学校联合实施教学的“双元”教程(德文Studiengang)模式(28);其二为也是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的“职业学院”(德文为Berufsakademie,简称为BA),巴登—符腾堡州统称为“双元大学”(Duale hochschule),则完全采取学校学习与企业学习三个月一轮换的“双元”教学形式。然而,这两种高等学校并不是职业教育体系内的学校,其培养目标均为“工程师”,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国际教育分类,属于普通高等教育(A类)而不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B类)(29),不是中国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

    (斜体部分摘自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

    而推动我们进行改革的产业升级所需要的经济结构,国家领导人、教育部发言人以及相关院校领导的也一再明示的是,这些被转型做职业教育的学校应该培养的是高级技师、高素质劳动者,而不是工程师我们的培养目的决定了在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中,这些教育改革的受众对象(被点名的600所本科院校及大专院校)应该对接的是德国高级技师的摇篮——德国职业学校(中等职业教育),而不是职业学院也不是应用技术大学。只有解决了这个意识形态的转变,才能真正跨越、解决“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的软着陆。

    解决了“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最后一公里问题“明确后,接下来应该是政府职能部门尽快完善作为一个工业强国,技师、技工大国应该给予技师、技工主力军们的足以满足他们物质、精神层面上的法律保障、地位尊严和透明、通畅的上升通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最后一公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kkg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