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杰的“曾国藩”系列出到第4本了,从最早的《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后来陆续发行了3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4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依次为7.8分、8.3分、8.4分和9.3分,口碑都不错。
从1到3,张宏杰讲了曾国藩的哪些正面和侧面呢?可以归结为三点:曾国藩的人生经历、曾氏家族兴衰史、曾国藩的朋友们。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在这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曾国藩的领导力》里,张宏杰重点介绍了曾国藩的5个朋友。从曾国藩的朋友圈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读懂曾国藩,对晚清官场、政治、军事等也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曾国藩和他的朋友们
先看一个表格,我把曾国藩和他的朋友们的基本情况作了简单梳理。
曾国藩和他的朋友们1、师生之谊,同乡之情
古代官场上,师生关系、同乡情谊是仕途顺畅与否的两个重要因素。
从年龄上看,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是同龄人,李鸿章、沈葆桢、李元度则与他们年纪相差10岁左右,属于“小辈”。
在这几位晚清重臣中,除了李鸿章和沈葆桢外,其余均为湖南籍人士,曾国藩对于同乡的信任和提携之情,也可见一斑。
这里不禁联想到明代的两个人物,徐阶曾经把自己的籍贯迁到江西,以便于和严嵩拉近关系。张居正在“夺情”事件中,被四人弹劾,其中两个是门生,一个是老乡,张居正感慨道:“严嵩都不曾被同乡弹劾,而我却落得如此境地,连严嵩都比不上。”
2、不以出身论交情
仁者,即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待弁勇如待子弟,常有望其成立,望其发达之心,则人知恩矣。
曾国藩的这几位朋友中,有“官二代”胡林翼,也有出身寒微,科举屡试不中的李元度。但曾国藩对待他们的态度并没有因为出身而有所差异。
李元度以“罗江布衣”自荐,后来得到曾国藩的重用,二人更有“三不忘”的过命交情。在李元度带兵打仗时,曾国藩不断写信提点军务,手把手教他打仗的要领。
对于曾任自己幕僚的李鸿章,更是悉心教导。在李鸿章创办淮军的初期,从湘军中调拨得力干将和两营亲兵,打下淮军的基础班底,并手书“深沉”二字相赠,劝诫其遇事从容应对。可谓“亦师亦友,爱之深沉”。
二、以诚待人的曾国藩,何以与朋友结怨?
1、利益冲突:谁动了我的银子
领兵打仗,军饷充足是至关重要的保障。在清代军事体制中,湘军属于非正式编制,军饷需要各地政府支持。一涉及到经济利益,许多问题就随之产生。
同治二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正在金陵城下围攻太平军,粮饷不足。曾国藩向李鸿章求援,李鸿章在淮军军饷同样紧缺的情况下,一个月内筹集6万两白银,解了湘军的燃眉之急。
沈葆桢的处理就截然不同了。在曾国藩办理东南军务期间,需要江西协饷,但沈葆桢以江西财政困难为由,数次减少对曾国藩的供饷。同治元年雨花台大战时,更是截留4万两。
除了军饷方面的冲突之外,在用人权力等方面,官员之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这里不再一一指出。
2、文人相轻,古来有之
大凡良将相聚则意见纷岐,或道义自高而不免气矜之过,或功能自负而不免器识之偏,一言不合,动或水火。
曾国藩待人做事素以“诚”为本,向来“不说大话,不务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在军事上,强调“结硬寨,打硬仗”,每一步都扎扎实实,稳扎稳打,绝不偷工减料。但文人相轻,古来有之,人与人之间的性格差异,也是引发矛盾的一大根源。
左宗棠才干甚高,性骄气傲,对于曾氏的“缓、慢”用兵之道并不赞同。再加上曾国藩仕途比较顺利,科举情结时时作怪,因此,他和曾国藩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阴晴不定。
在曾国藩第一次兵败,意欲跳水自尽时,左宗棠当面嘲笑其为“猪子”。后来曾国藩回乡办理父亲丧事时,左宗棠来信骂得一塌糊涂。二人一度书信断绝,关系十分冷淡。
但最终左宗棠写给曾国藩的挽联依然令人动容:谋国之忠,知人之名,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后来左宗棠对曾氏后人也多有提携,二人之间的恩怨随着曾国藩的去世化作前尘往事。
3、性格侧面:兔子急了也咬人
有时一向以稳重自持的曾国藩,也会大发雷霆。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曾国藩的领导力》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
沈葆桢和曾国藩在关于饷银的斗争中,一开始曾国藩以“浑”字诀应对,但沈氏数次在未提前咨商的情况下,上奏朝廷减少供饷。曾国藩陷入极大的被动,于是愤然上奏,条陈沈葆桢历来的错误之处,更是附上两人往来书信,将沈氏傲慢言辞公之于众,丝毫不留情面。
曾国藩并不是一味隐忍,触到了他的底线,自然会激发他的斗志。在李元度临阵脱逃,并且表现出毫无愧意时,也有过“请旨将李元度革职拿问,以示惩儆”的想法。
三、家人与朋友的交集:曾国荃与李鸿章、左宗棠
晚清文臣从戎乃是常事,比如左宗棠、李元度、沈葆桢等文采出众,但也都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其原因与当时的形势有关,太平军风起云涌,各地叛乱不断,建立军功,可以在仕途上平步青云。
曾国藩是一个家族观念极其浓厚的人,对于弟弟们的提携可谓不遗余力,先后把弟弟曾国华、曾国潢、曾国荃安排到湘军中,担任将领,也希望他们通过军功走上仕途。从这一点来看,曾国藩并非没有私心。
几个弟弟中,以九弟曾国荃的军功最为显赫,他和李鸿章、左宗棠等也有过一些交集。
1、曾国荃与李鸿章:选择的代价
同治元年,曾国荃开始围攻南京,以期获得平定太平天国的首功。这一选择的代价是放弃前往上海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曾国藩的幕僚李鸿章。没成想,这一攻就是3年。
与之相对应的是,李鸿章到了上海之后,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军事力量,并且配备新式武器,实力大大增强。期间,朝廷曾命令李鸿章协助攻下南京,但考虑到曾国藩的爱弟之心,他以“拖”字为要诀,按兵不动,把首功留给了曾国荃。
在南京城开了一道口子之后,邀功心切的曾国荃在未提前知会哥哥的情况下,贸然上书皇帝汇报战功,反被皇上批评一通,之后更被追问南京城内财产的下落。
2、曾国荃与左宗棠:忘年之交
左宗棠与曾国藩关系时好时坏,但左宗棠在很长时间里,对曾国藩并无太多尊敬之情,反而与其弟曾国荃交往甚密。在曾左关系僵化期间,曾国藩多次写信弟弟,转达自己对左氏的情意。
其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科举之路都不顺畅,曾国荃只考中了秀才,而左宗棠也始终中举无望,二人不免有惺惺相惜之感。二是性情上更为投合,不同于曾国藩的沉稳持重,曾国荃为人直爽,性情豪迈,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野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左宗棠问成功的秘诀,曾国荃答道:“挥金如土,杀人如麻。”
在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荃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
曾国藩“至拙至诚”的心态,影响着他的事业、家庭,也对他的朋友产生深刻影响。曾国藩并非天才,但他所有的是常人所不能及的耐心和韧性,也就是湖南人常说的:耐得烦,霸得蛮。从小地主家庭出身,一步步成长为湘军统帅,清朝二品大员,与与胡林翼、李鸿章等成为莫逆之交,其中情由更值得我们深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