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看电视的时候,发现一开始是反派的人,开始的时候很坏,反正有他出现的地方基本就没啥好事发生,看着就可恨的那种。
然而在后面的时候,他顿悟了,悔改了,舍生取义之后,最终还是选择原谅他有没有?
会不会觉得其实他也不是那么坏?
最后还是选择原谅他,即使之前做了那么多坏事。
为什么就最后一件事对改变人们的看法作用那么大?
反过来看,如果一个一开始就是好人,最后因为做错了选择,成了坏人。
无论其开始的时候做了多少好事,在判断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时候,往往也是受最后一件事的影响,也就是成了坏人。
2
汉武帝与宠妃李夫人的典故
在李夫人病危的时候,再三要求见李夫人,李夫人推辞说:“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妾实不敢与陛下相见。”武帝说:“夫人不妨见我,我将加赐千金,并封拜你兄弟为官。”李夫人说:“封不封在帝,不在一见。”
李夫人去世后,汉武帝伤痛不已。
如果当初汉武帝见了李夫人憔悴的颜面会怎么样?
这个我们不得而知,但足以证明李夫人深谙人性,知道一定不能见汉武帝。
如果见了,那么李夫人之前再好的美貌,都会因为最后一次憔悴的面孔,而使其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下降,而且是不可逆的--我的猜测。
3
为什么是“给你一巴掌,再给一颗糖”?而不是给“你一颗糖,再给你一巴掌”?
因为这两件事是一样的,除了发生的顺序不一样。
为什么我们会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根据他不同的行为作出不一样的判断?
人还是那个人,那么我们受什么因素影响?
4
一个心理学理论--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信息前后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清晰。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特别是短期记忆,会倾向于记住重要的点以及时间上离自己近的事。
所以为什么观众会改变本来是坏人的人看法?
最后坏人做的事对观众的判断有很大的影响,即最后做的事根据近因效应,起到了比较关键的作用。
5
近因效应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还有空间上的远近、心理距离的远近、社会关系的远近。
空间上的远近-可以理解为地理位置的远近
前几天发生的河北廊坊4.3级的地震,台湾花莲地震。
距离该地区越近的人,受到的影响越大,离得越远的人,通过网络了解到信息的人,其影响也越小,但这里还有一个因素--社会关系。
如果发生该时间的地理位置有其亲人在的话,虽然地理位置上比较远,但其社会关系是很近的,也是影响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或感受的关键因素。
心理距离--可以看成个体对另一个体或群体亲近、接纳或难以相处的主观感受程度。表现为在感情、态度和行为上的疏密程度.疏者心理距离远,密者心理距离近。
人是非理性的,很多决定和行为受情绪的影响,春节到了,春节期间看看这段时间的消费多大程度取决于理性消费,多大程度受情绪和周围环境影响?
遇见的老朋友,和你印象中的是否有很大的变化?你对你朋友的最新认识,有没有受近因效应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