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问禅在林隐

作者: 理程 | 来源:发表于2019-07-28 01:01 被阅读0次

    虽生在朔北黄河九曲之福地,却因为一段缘故,几十年挂念的过去和现在,梦里面总是霏霏雨中翠绿的江南。

    我的江南就是杭州。

    西湖的景致四时变幻四季不同,时时扣合着我的心境,意念到时情景自现。妩媚是你,冷艳是你。清晨薄雾如纱蒙面微澜,杨柳依依如梦似幻;傍晚热情似火,舞动的裙摆染红了湖面,金色褪去时,灯火阑珊迷离了情人的眼。

    西湖是尘世间瑰丽的女子,赏之恋之而不亵之。灵隐寺是悲悯观世的千年长者,盘坐在湖边山林之间,寻之闻之而不知之。

    日暮时分,烟雨越发瑰奇起来,山水渲染成一幅淡雅的水墨。觅得几分心情,拎上油纸的雨伞,像是钱塘江畔寻舟的许仙,三生石上已盟,佳期早拟,冥冥中很自然地踏往探古寻幽的灵隐之路。

    “生无适俗韵,老欲结僧缘”,世人到这里或为游玩寻乐或为祈福和还愿,又有几人能静下来听一段诵经。来去匆匆,有时即使多喝一杯茶也是一种奢侈。

    提起茶,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龙井问茶,或者梅坞春早等,不会想到灵隐寺这块宝地。据陆羽《茶经》记载,杭州最早盛产茶叶的,正是灵隐寺天竺一带。冬至天已寒,瑟瑟浸风衣。沏一杯茶,绿绿的芽尖在水里慢慢地晕开、漂浮、散落,悠悠飘着,如同浸润的湿气缓慢散开去。此刻古寺钟声恰好悠悠入耳,一声,两声,颤颤的揉软了心结,驱淡了心霾。饮下一口氤氲着禅意的暖茶,忘却般的自言自语:我是谁?我在哪里?

    “泓澄冷泉色,写我清旷心。” 灵隐寺门前,有溪名“冷泉”,水上有亭名“冷泉亭”。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曾经就坐在这冷泉亭中办公,人杰地灵自风流,却无法抚去谪贬的忧愁。以苏轼放达率真之心性,此刻还是满怀着报国优民、仕途通达之抱负。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便是今日今三潭映月之景。挖出的淤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便是后人称谓的“苏公堤”。他在10年前的“乌台诗案”中被新党抓了辫子,几乎死在狱中,归根结底是文人浪漫天真的个性惹的祸。被贬黄州的诗人心情郁闷,经常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散心,一吐胸中之块垒,却成就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和陶渊明、李白一样,苏轼的诗词风格深受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文风的影响。道家顺其自然、清静无为,遨游于宇宙之广博,逍遥于天地之外,万物与我齐一的思想在苏轼的笔下表现的淋漓尽致。道家认为人生是很渺小与短暂的,而宇宙是是无限与永恒的。他在《赤壁赋》中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表达了对宇宙浩淼的喟叹,对生命短暂的惋惜的叹息。就像庄子的浅唱,“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儒家美学是以孔子、朱熹为核心的“以和为美”;佛家美学是以唐代禅宗美学为核心的“空”、“清”;道家美学则是以“老庄”为核心的“妙”、“自然”。

    东坡诗词中蕴涵着道家美学丰富的“妙”与“自然”。其中,“妙”是不可言的,是一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如“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诗多出于天成,“纵意所如,触手成春”。他主张一切顺其自然,不必苦心经营,就如——“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自然天成的美景,只有东坡信手拈来了……

    殊途同归,儒释道归根结底总在“真、善、美”的田园里耕耘,而这个“真”恰恰是禅机的精髓,是“自然”的本意。假如没有道家平和的心态,旷达的胸怀,苏轼一生几起几落,蹉跎跌宕,还怎么保持如此豪迈的生命热情和细腻的艺术追求。苏东坡是参透了“禅”的真意的,但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又是向善寻美之人,自然无法脱离沉浮的宦海......当一切都归于平静时,那就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至少如我,津津乐道于茶禅一味的旷虚中,流于形式如牛饮,何时参的一缕真味?茶已饮毕,妄寻禅意。

    何为禅?其实禅不可讲,可说便不为禅。

    佛祖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禅宗自此开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抛却自我和根深蒂固知识和逻辑,在静思中放空,当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心经》中“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行深”,就是禅定、深定。菩萨在禅定中发现,当“五蕴皆空”,也就是“无我”的时候,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

    六祖慧能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意深奥,当以稚拙之心解之,或可得知一二。从小便念叨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或许也可以说,思考是唯一可以感知的存在。最深奥的意义一定是至简的道理。

    走出灵隐,回首处,只见峰峦罗列,高至天半,众峰默默。外面的世界纷纷扰扰,喧闹非凡,造访灵隐寺像是梦境是虚无。唯有身上残留的檀香气,齿间余留的茶香,还在诉说佛缘禅理。一切如同香炉里面飘出的烟,缓缓悠悠似有若无。

    理程随笔

    2017.12.07

    寻幽问禅在林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寻幽问禅在林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lay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