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哲思
《论语》札记(2)——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论语》札记(2)——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作者: 不木才 | 来源:发表于2020-07-13 21:20 被阅读0次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错误的理解方式:君子不庄重,就不威严

  这是宋儒理学家错误的理解方式。

  他们以为「重」指外表的庄重,「威」指威严。于是便有了传统的腐儒形象。

  清代的老儒士虽然看起来德高望重,但私下聚起来,闲谈的也不过是饮食男女。

  但这些老头一看到年轻人过来,就会不由自主地挂起脸上的肉,装作一副高高在上的儒者形象,实则道貌岸然,迂腐至极。

  并且这样的理解方式与「学则不固」完全没有逻辑关系。

合理的理解方式:君子不自重,则不笃定,学习则不稳固

  (此句合理的理解方式有很多,但我只写自己最赞同的。)

  「自重」这个词,在词条中解释为「谨言慎行,尊重自己的人格」

  我认为,这个词放在现代应理解为「自律」与「自信」。「谨言慎行」四个字,难免会令人联想到社交生活中的谨慎,但我认为君子的自重,侧重于内在的修养,无关外在事物的是非。如此,这就包含了「自律」。「尊重自己的人格」,正因为足够自律,才能有勇气尊重自己的人格,正因为自律,自己对人格的坚守才有了实践,有了实践,才能有自信的底气。这种底气,最终就会使得内心变得笃定。

  我不太赞同把「威」理解成「威望」、「威信」。因为君子的修养无关外在的评价,只在内在的磨砺。威望何来?外界给予的。威信何来?外界给予的。因此「威」应该是「自性之威」。

  当有了最本质的内在自信,我们才能对外在的「学习成果」有信心,否则学习成果终究只是一种概念存在于身外,而无法转化成智慧。

本文的讨论空间很大,笔者整合了其他读者的观点,并融入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愿你我皆能力行,愿你我皆去浮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札记(2)——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lbz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