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战略:三】明茨伯格等人将战略思想分为了十个流派,如图所示。这算是一种小结吧,似乎也只有他这样的“宗师”才能干这种事情。但是,事情就是这样:你只要给它一个定义,那就意味着它将拥有明确的范围,然后必然就会存在缺失。(所以,还是“名可名非常名”的水平高啊)另外,就好像武林各门派,谁也不能做到兼容并包,练习或展现别家门派的武功就是背叛,流派本身将一定是封闭的内强化系统。我们中国还有个词叫“学阀”,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其实不亚于军阀。
在这十个流派中,有些是比较技术层面的,其实从根本上深究它们已经不是什么战略了,而应该归入到战术层面,顶多是比具体的执行多了一点思考。下面,我们说说比较流行的“定位学派”吧。按照明茨伯格的归纳,定位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强调外部环境分析的重要性。代表人物就是波特。竞争战略、竞争优势、五力模型、价值链等等,已经相当普及了。波特的高明之处是将战略分析的层面从企业上升到行业,这无疑增加了战略的格局。就好比你去了拉斯维加斯,想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如果这个计划只发生在一张桌面上也就是你只玩一种游戏,就显示不出你对拉斯维加斯某个著名场所的全盘把握以及你强大的游戏能力。
定位是基于精致的分析,从而确定自己的方向,在这一点上,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可以得到验证。当然,现在的分析技术、手段、数据等等相较于波特当年有了巨大的进步,同时很多公司里精英荟萃,但这并不能从战略层面阻挡公司的破产。为什么?因为定位学派其实根本上是在回答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我是谁?”
雅典德尔菲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是对人类的提醒,但是也说出了困扰人类的永恒问题。想想看,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到宇宙说到不知道咋说,那么多科学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搞清楚小小的地球在茫茫宇宙中的定位,前两天,那么多人花了那么多钱收到一个5000万年前的图片我们就要沸腾了(且不说这照片还有可能是镜头没擦干净拍出来的)。企业又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随便翻翻哈佛商业评论就能看到西方定位思维的痕迹:找出两个要素来,组合一下,就提出让人觉得还不错的逻辑,然后据此就开始分析,给企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怎么想,都觉得定位学派就是一个笑话,而他们不断研究出来的工具、模型等等,也只是给这个笑话多增加了几个梗。
现在的跑步APP都能在跑后给跑者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发在朋友圈还可以,能够预测未来的跑步吗?下一次跑步从路线上看,区别不大。但是跑者的配速、心率、步幅、身体状态等以及风速、风向、温湿度等以及沿途say hello的次数等都不一样,这样还能制定战略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