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参加学习共同体的讨论,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建议设置组长呢?但是在中国,组长几乎是小组的标配。同样的小组学习,为何处理的方式截然不同。这既有西方社会讲究平等和自由的缘故,也与两种小组合作学习截然不同的特点有关系。
中国式的小组本质上是行政小组。它一般依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构建,有组长,小组名称,小组口号,小组目标等。这样的小组更像一个战斗小分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一起努力,实现目标。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中讲到的小组本质上是学习小组。
与行政小组不同,学习小组的组建有很大的灵活性。在一节课上,可能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组建不同类型的小组。著名小组合作学习专家卡干就把学习小组分为:同质性小组、异质性小组、随机小组和基于学生选择的小组。同质性小组是将相同特质的学生组建成不同的小组。常见的有同能力的小组和同兴趣的小组。异质性小组与中国常见的小组分配逻辑相似。小组内有男女搭配,不同学习能力成员的搭配。随机小组是不考虑学生的特点,随机分配小组。常见的方式有报数法,卡片法等。基于学生选择的小组是把组建小组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可以自由加入自己喜欢的小组。
各种小组遗憾的是,中国普遍采用的大班制决定了大部分上课环境下,学生是不被允许随便组合小组的,他们大都在很长时间被固定在自己的小组内。但在西方国家,学生大都可以随时根据不同的规则组成各种类型的小组,甚至带一个坐垫,随时都可以围成一圈构成小组。
正因为西方组成小组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在学习活动中设置小组长往往是多余的。与组长相比,这样的小组更需要一个组织者来帮助小组成员更好参与讨论。
2016年,本人参加合肥市的英语教师引智班培训。授课的老师来自美国,他们的每一节课几乎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上课一开始,老师往往说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接着说明活动规则,必要的时候老师还会主动示范。接下来就是学员分组合作,最后就是小组展示。后来我想,这样的教学把知识的传授弱化的,重点是让学员在完成任务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在中国的日常教学中,老师的角色主要还是在传授知识,把知识点讲懂,讲透往往是老师的最高追求!
西方常见的课堂如果有一天,老师能把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本共同体的建设就成功了一大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