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内在小孩》读书反思

《内在小孩》读书反思

作者: 陪娃走过四年级 | 来源:发表于2022-06-13 11:44 被阅读0次

    《内在小孩》这本书中提到过一个方法:可以准备一张你以前的照片,看着TA,来回忆一下以前的场景,以此给自己一些线索回顾自己的阳光小孩或阴影小孩。刚好今天我有了这个机会。

    几年前有一次回老家的时候,父亲为我们拍摄了一些照片,这里说的几年前其实已经是十几年之前了。现在的相片好像更多都是电子保存的方式。但是父亲当时是用还是照相机拍的,后来随一封信邮寄给了我。拿到这两张照片以后,我就随手夹到了一本书里。这次开始读《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噢,里面夹着这两张照片呢!今天早上读完书之后,我坐在那儿没事,就仔细的端详着这两张照片。

    想到了当时自己拍照片时候的场景。当时姐姐的大女儿刚刚两岁,我还没有孩子。我想起来当时自己是多么的渴望有个孩子。有一次我还给闺蜜打电话,她的孩子也已经两岁了,然后我就跟她说了一下自己着急想要孩子的心理。她回答:你是着急着受罪呢吧?

    虽然她是那么说,但是对于我来说,要孩子可能真的是当时那个阶段我的主要的任务。写到这里,我就在这个念头之中稍作停顿来反思一下:我好像很多时候总是过的着急忙慌的,包括最初在结婚的时候。其实我的恋爱、生孩子都是在一个比较恰当的时间做的,都是在正常的年龄做的。我是26岁结的婚,现在看来那一点儿都不晚,但是我当时挺着急的,我就怕自己成为大龄剩女。

    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的那种心理,总是在隐隐的担心什么样的事情,这些不安又让自己努力的去做一些事情,来避免很多的错误,好像就是今天早上读到的完美主义那样,我当时应该是在过度追求完美主义的状态里。书里说:大多数情况下,追求完美并不是源于纯粹的热情,更多的是,因为在潜意识里面觉得自己不够优秀,害怕出错,害怕被别人看不起,所以总是偷偷努力做好所有的事情。在他们看来,犯错会被人瞧不起,被别人瞧不起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羞耻感,而羞耻感意味着他们认同自己可悲的缺点。这里的羞耻感正是我们可以链接自己脆弱的地方。

    找对象那个阶段,我就心想,天呐,我一定别剩下,一定别剩下,如果成为剩女的话,别人会不会觉得没有人要你呀,或者说由于自己哪方面不好啊,等等,好像这样会更加的刺痛我。所以我在很早的时候就着手找对象。事实上我24岁开始谈恋爱,26岁结婚。这是一个正当年华的时候,但是谈恋爱之前,我是一种比较着急的心理。

    另外,准备要孩子生孩子的过程中,我也是一个相对焦虑的时候。我自己认为生孩子会造成女性的事业停滞,所以当时我一直想的是快点有个孩子,快点儿带大,然后我再去奔我的事业去。虽然后来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就说在要孩子这个事情上,我当时也是一种比较焦灼的心理。今天早上一看到那张照片的时候,就想了这么多,一下子想起来我当时拍照片时候的那种心理。

    那段时间,我不愿意去姐姐家的,因为我会羡慕她有孩子,她们逗孩子的每个行为都能够让我不舒服。我不愿意让自己处于这种环境,所以在那段时间我去她家的时候比较少。实际上我的孩子现在已经十岁了。现在回过头来,真的是感觉到自己很多阶段,都是在一种诚惶诚恐的状态中进行的。由此我反思到,现在孩子的每一个阶段中,好像我们的心经常是拧巴成一团,收紧的状态在过日子。这些提醒我要好好的放松自己,放松下来状态以后,反倒对家里是一个积极的促进。

    我还发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经常在拍照片的时候,我会觉得这么照也不合适,那么照也不合适。但是几年后,再回过头来看照片的时候,会觉得拍的挺好的呀!但是我能清楚地记得当时那个不满意的心情。所以突然想到今天早上读到的这句话: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和认知度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有内心的信念,是我不够优秀这一点。

    书中讲到了三个情况,一个是在这种信念之下,我们会过度的追求完美,第二个就是在这种信念下,会追走向追求完美的反面,听天由命,自暴自弃,第三种,就是会走向自恋。我想说的是,这三种成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不同比例的有所涉及,并不是说只有一种情况,它是一种复杂的综合体。当我们想追求过度的完美,但是我们又做不到的时候,其实有时候我们就会用自恋这个保护壳来保护自己,然后这时候我就又看到了书上27页提到的:父母自恋是孩子的灾难。

    这里又提到:自恋的父母总是特别的强势,他们自以为是,缺乏共情的能力,不会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那么这些父母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感受也很陌生,因为了解自己的感受是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的前提。也就是说,非暴力沟通里面教会了我们两点,我们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也要考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但是内在小孩一书告诉我们,当我们不善于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的时候,事实上我们会和自己失去链接,因此,我们也不会有本事去考虑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这就又印证了那个点,在我们所有的关系中,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一定是最核心的关系,在这个关系良性化之后,我们才能够处理好和家人的关系,或者就是那句话,自己没有的,不可能给予别人。

    所以呢,就像我们今天早上读书会里分享的一样。当我以自我成长,或者是以自己为挖掘过往问题的终结点时,有时候其实是很容易陷入这个情绪的漩涡里去,因为当时不舒服的场景和感受会再一次袭来;所以现在,我就调整了一个方向,我所有挖掘这些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加良性的原生家庭,我的终结点是为了进行更好的家庭教育。所以,我只有认识清楚自己的问题,才能够中断那些不正确的东西,在下一代的养育问题上得以正确前行。这一点转变带给我一种希望感和积极感。

    书写完以上的内容,我的情绪有流动起来的时候,我有更好的看见自己。今天我就会提醒自己:要多看见孩子,要多倾听孩子。不要一早上起来,一周开始,先把自己对孩子的规划说了一堆,而是要看看孩子他自己是怎么安排的,他自己是怎么打算的,更多的看到他。就像我们周末在看阿凡达这个电影的时候一样,里面经常出现的一句话是我看见你了,这是人与人之家一种更深层次的链接和沟通,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我懂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内在小孩》读书反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lko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