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书到今生读已迟 | 中国建筑科技馆(武汉)

书到今生读已迟 | 中国建筑科技馆(武汉)

作者: 舞英社 | 来源:发表于2022-07-05 11:15 被阅读0次

“书到今生读已迟”。抱着对未知的求索和敬畏,越是追求,越是会发现,根本就没有穷尽的尽头。而所谓的尽头则是被人的兴趣、热爱和穷尽生命的探究为终点的,而继而推向无穷尽的远方……

首先是预约的困难,好容易预约上中国建筑科技馆的门票。一票难求。其次是在博物馆1F展厅梁思成、林徽因的《中国营造》的有偿观摩入场券。

一路从阅马场去往武汉东,高新大道、中国光谷。这里是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标识区。槐花灯、宽阔的12车道马路,一切的一切都在述说着这里的不平凡。崭新的街区似乎就是有着比老城区更快发展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当然同时还有人员结构优势。这里一切无疑就是崭新的。这里连接着武汉与鄂州的咽喉要冲。武汉东因为光谷制造而更加熠熠生辉。

这里如小米、人工智能、腾讯、海康威视、武汉光谷万豪等等一众豪奢大贾云集。这里自不必说华中科技大学这样的211名校,所以这里还有众多的国家级孵化器、创业实训基地、外国留学生创业基地等等……

这里更是有龙泉山在南,九峰山森林公园在北。一南一北,相互对望。汉阳、武昌、鄂州东西贯通。这样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真是无与伦比,令人艳羡,而又是老城区可望而不可即的。

发展永远需要的是求新、求变,而生生不息的新人,又是其中关键的关键。毕竟如果说老城区还有很多的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桎梏话,而这里的一方天地,则更多的是紧贴时代的脉搏,最终因为他的“新和变”,造就了也开拓了更加崭新的时代新局面,以至于“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

时代抛弃旧事物是不会说一声再见的,就如森林永远追求的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就如同故宫的日晷在古代成就了计时报时的功用,而现在仅仅是故宫博物院的一方用以纪念时间功用的文物一样,它可以作为记录时间的陈物,而它终究被更先进的电子钟表所替代……

中国科技博物馆是一个巨大的种子的形象。小朋友不停的问我这样的造型、造景,这样的圆润凹凸有致,而人是如何施工的呢?我心中也不由感叹,这确实是个好问题。而身临其境,在博物馆中自有其答案。在人工智能的当下,3D打印技术的普及,这样的巨大建筑的整体造型已经变得驾轻就熟,科技的力量无疑在其中左右乾坤!

在巨大的种子面前,我们人显得很渺小。但,也正是这样的种子,一定会在无数人的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继而成长为更广大的苍天大树,继续将它的种子波及更远的地方,代代相传、循循而进!

正如新中国一代代的高楼大厦的不断拔地而起,而又一次次的挑战极限的新高度……

这里有古代的古典的榫卯结构,有精工细作的土木工程,有五台山的观音禅院、有大同云冈石窟的凿壁、有蓟县的独乐寺、有应县的木塔、有赵县的安济桥又名“赵州桥”、山东曲阜孔庙、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陕西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五台山的佛光寺……而这些地方都是在日寇卢沟桥事变前后,危险的华北地区,梁思成、林徽因深感文物可能的危在旦夕的生死关头,而义无反顾的担起了守护、勘测中国文物、守护中国精神的大义。他们是双双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也出国深造过的天之骄子。他们不仅善于学习,而在看到中国文物在西方博物馆被展览,而自己的祖国却风雨如晦之时,更是擎起了民族的道义,孜孜不倦的走南闯北细密的研究中国古建筑,进行抢救性的发掘和抢救式的研究……

展厅里面有林徽因写给女儿的信的真迹,还有梁思成写给聂荣臻元帅的信。最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和梁思成不尽妙笔如花,而且精工细作,还能够在土木工程浩瀚精细的数字和图表中游刃有余。真的是惊为天人,叹为观止。在这里我们反复可以窥见林徽因的全貌。那是一种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女子。秀外慧中去评价她绝不为过。她出现在徐志摩的诗里就不足为奇了。“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想这样美好的句子,足见所遇见之人的可贵、难得……

浪漫的诗情画意是她的外衣,而她的内核则更是一种理性的对中华古典建筑的抢救发掘以及保护、传承,给我们更多的现实思考!

这一点就更加了不起!

在林徽因给孩子的书信里更是感受到一位慈祥的母亲的心系家国又爱子至深的款款深情。她还给孩子除书信之外,更多的绘图摹本。把自己的行踪,山川地理都直观的展示给孩子。她们在北平、河北、山东、山西、辽宁不断的画着圈……北平、正定、太原、五台山、沙河、代县、雁门关、大同再到张家口再到北平。我想这应该是他们经常辗转的地方吧。在那个火车并不普及,骡马当车的年代,他们又是怎样的毅力和精神呢?

如明朝的徐霞客:“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轻松脱口而出的一句话,14个字,是先哲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的无声明证,细细想来,可谓是振聋发聩、沧海遗珠啊!

历史的时钟不断向前,我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经历者。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是现在的历史关照,而现在则是未来的历史索引。我们不能脱离我们的环境和时代,历史并不虚无,一切的成果都建立在辛勤的耕耘之上,一切的成功都离不开脚踏实地的耕耘和付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里确实是一颗种子。它无声的告诉我们厚积薄发、载道而行!

力 2022年6月19日星期日 壬寅年五月二十一

相关文章

  • 书到今生读已迟 | 中国建筑科技馆(武汉)

    “书到今生读已迟”。抱着对未知的求索和敬畏,越是追求,越是会发现,根本就没有穷尽的尽头。而所谓的尽头则是被人的兴趣...

  • 野风札记

    书到今生读已迟。

  • 书到今生读已迟

  • 书到今生读已迟

    主讲:杨钧岚 宋代黄庭坚中进士后,就被朝廷任命为芜湖地方的知州,那时他才二十六岁。 有一天午睡时,他做了一个梦,梦...

  • 书到今生读已迟

    袁枚曾说:书到今生读已迟。 早晨赶早去崇德楼取东西时,偶然看到每间教室里都有着斑驳的人影。或模拟讲课,或练习书法,...

  • 书到今生读已迟

    林清玄有篇短文《嘴里芹菜的香味》,抄录于下: 谈过轮回,我再说一个故事,这是和苏东坡齐名的大诗人黄山谷的亲身经历。...

  • 《感悟》

    学识本是前世事,书到今生读已迟。 莫负闲时读诗书,许你来生见智慧。

  • 南怀瑾老师讲述:书到今生读已迟

    小时候长辈就说读书要入藏。后来学佛了才理解到,是要读入阿赖耶识,藏识。你能入藏的话,不但一辈子不忘记,下辈子也不会...

  • 关于记忆之读书《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我们这一代从记事起,读书成了第一要务,似乎也成了一等的苦差事。虽然没有头悬梁锥刺股,但是,三...

  • 分享:写作语言的技巧

    古人讲“书到今生读已迟”,讲的是“天赋”。天赋当然需要,但文字的能力是可以练习的。而其实,文字也如功夫,有“幼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到今生读已迟 | 中国建筑科技馆(武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lksbrtx.html